IT 迷途 (2)

1990 年,我四年级。不知是哪根筋不对,在选择寒假集中性质的兴趣小组时,又报了微机组。

此时 J 小学微机组的主力机型已经换作了 Apple IIe。原来“投影仪”的位置也改成了中华学习机。仅剩的几台 Laser 310 被摆在窗边,绝大部分时间都盖着白布。而教授的课程,也从简单的 BASIC 变成了 LOGO 绘图。

整个寒假,我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考一本封皮上印着一个机器人、大抵名为《少年 LOGO 语言》的书,把玩着 LOGO——有时候是学了几个命令就照着书上的例子敲,有时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图形让我们想办法画出来。

在这个冬天的 LOGO 世界里,没有数据类型(时至今日我依不清楚 LOGO 里面到底有哪些数据类型),没有算法(书里倒是提及递归,那段“飞龙曲线”是当年最看不懂的一个例子),有的只是图形,图形和图形。

LOGO 是如此的古怪,以至于很难用功利的眼光去打量它的价值。学 LOGO 到底有什么用处?几何启蒙?或许有一点(我还真为了 LOGO 绘图去买了个量角器,用了一次发现在弧状的屏幕表面实在很难测量之后就再也没用过),但恐怕不那么明显;计算解题?或许 LOGO 可以做到,但我从没有被往这方面引导过,更没有这样做过;而至于培养绘画审美、艺术情操之类则更是没谱的事情。哦,对了,或许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多少还能记住几个英文单词。但当年微机组里没人懂英语,包括 L 老师在内——所有人都是在硬记命令。且不说有了 FD/BK 这类简写之后没人记得它们其实是 FORWARD/BACK 的缩写,就连 GOODBYE 这样的命令,当年我也是按 GOO-DBYE 这样记的。

郑渊洁说,教育成功与否不应该看分数,而应该看是否让孩子对学科产生兴趣。如果采用这个评价标准,我生平学过的大多数课程都不及格。但 LOGO 显然不同。如酱爆所说,LOGO 已然“燃起我心中的一团火”,炽烈持久,至今未泯。或者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那是第二课堂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来之不易的可以 just for fun 的机会。同样是玩计算机,今天的孩子们可能就不再如我当年那般幸运——微机组早已有了更加耀眼的“信息学”招牌,教学大抵也该很有章法了吧,一如早已先行的数理化。

当年供领导视察、媒体采访专用的几幅 LOGO 名作——如荷塘月色、孔雀开屏等——今日已很难找到(老家的相册里应该还有一张孔雀开屏,有机会补上),只好信手涂鸦,just for fun。
REPEAT 36 [ REPEAT 3 [ FD 180 RT 120 ] REPEAT 3 [ FD 200 RT 120 ] RT 10 ] HT



修订:补上著名的孔雀开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