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8的博文

眼下最好的 hidpi linux 桌面可能还是 gnome

gnome 从 3 开始就有很多非议。对于 gnome 想走的 ui 风格我并不讨厌,反倒是可以看出其实很用心在设计感(触屏友好)上。对于 gnome 的各种外围开发全面拥抱 javascript,虽然我对 js 并无好感,但是只要能最大化笼络社区(KDE 不也这么干了)开发人员,作为一个伸手党也实在没什么资格抱怨。 不过最近遇到的问题,还真是反应了 gnome 在设计上的一些短板,也终于体会到了大家都在吐槽什么(搜 gnome crash 可见一斑)。像 上一篇末 提到的卡顿的问题,其实就是 gnome shell 崩了在自行重启。相比之下,xorg 好一些,wayland 惨不忍睹。前因后果,redhat 的主力开发在 自己的博文 里说的清楚。 于是前段时间考察了其他几个桌面,但是试用下来都不甚理想: KDE:说实话个人真的接受不了 KDE 的 UI,太缭乱。看样子想要配置出理想效果所需的努力令人望而却步。 Budgie:外观最接近 gnome 的一个,功能简单(或者说简陋)但堪用。 Deepin:需要装个 kernel module 令人意外,login 的时候会黑屏 hang 接近 1 分钟,而且 ui 在 hidpi 下表现失准,若干字体非常小。 而最要紧的贯穿上述所有 desktop 的死结是输入法。输入法的光标跟随计算有偏差,距离左上角坐标值越大,候选窗口偏的越远,以至于基本没法用,无论是 ibus 还是 fcitx。目测跟 xrdb 的 dpi 设定有关,也可能跟 gdm 有关,但实在是无暇折腾(被 ubuntu 默认 LightDM 的 hidpi 表现吓到了)。 于是转了一圈还是回到 gnome。虽然 gnome shell 写个 js extension 就能 core 掉整个 shell 的设计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但在去掉了花哨的 gnome shell extension(或者说只保留了必要的 extension)之后,gnome shell 确实稳定了许多(当然日志还是没法看)。而且,这真的是目前开箱即用做的最好的,对 hidpi 支持的也最好的 linux 桌面了。

ArchLinux on Dell Precision 5520

自从公司给配备笔记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更新过自己的笔记本(还是 10 年前那台富士通)。可惜这次公司给配的 Dell 并不耐用,转轴里面的金属件断了(疑似金属疲劳),先是屏幕开合不太顺,继而估计是里面的天线断掉了从而 wifi 信号极弱几乎不可用。而拿给公司 IT 的结果,就是怎么看都像是人为损坏,需要自费维修。 这台已经服役了 39 个月的笔记本再有几个月就可以无条件换新,眼下还修它作甚。但码农不可一日无本,于是入了 Dell Precision 5520 周年版 ,又过起了自备生产资料的日子,顺势体验了一下 ArchLinux 对当前顶配硬件的支持。 1、4K 分辨率 整个系统对 4K 分辨率的默认支持的出人意料的好。Gnome 几乎不用做什么设置,绝大多数软件显示也没问题,字体渲染直接上了一个档次。看习惯之后再看外接的 24 寸 1080p 显示器会觉得很粗糙。 一个细节是外接显示器竖起来用(我经常是拿来看 pdf),evince、nautilus 之类会因为顶栏内容无法在 1080 宽度完整放下而导致无法在外接显示器上 win+up 自动最大化。 另一个小小的瑕疵是 wps,字体还好,图标太小且没什么地方能调。 另外两个可能需要调整的地方是 grub 控制台字体。grub 需要 pixel font,试过一圈用 ttf-unifont 生成制定大小的 .pf2 最合适。控制台字体用的是 terimus-font(ter-p32n)。 2、双显卡 第一次在 Linux 系统上感受 Intel+Nvidia 双显卡。因为要用 CUDA 所以只能钉住核弹厂官方驱动(不过话说回来 N 卡开源驱动也确实不济 ),看了不少资料,已经基本不再维护的 bumblebee 项目目前仍然是较优的选择。 bumblebee 默认关闭 N 卡(省电),写个 脚本 用来动态打开或者关闭 N 卡(CUDA 用),普普通通的游戏用 optirun/primusrun 跑,正儿八经玩游戏,就用 nvidia-xrun 再起一个 N 卡的 X,在 ~/.nvidia-xinitrc 里写一行 openbox-session,在 ~/.config/openbox/autostart 里写一行 /usr/bin/

lyman 的 2017 游戏总结

又是半年没写东西了。趁过年翻了翻流水账,发现 2017 居然几乎没有怎么正经完成什么游戏。人到中年,身不由己,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年度完成的游戏很少,只有以下几个: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没有赶热闹,很晚才入坑。于是大家都吐槽的土豆服务器我的感觉倒没那么恶劣。剧情是做完了只是游戏的开始。整个游戏的节奏、枪枪枪的手感很好。因为没凑热闹,四人组队刷任务体验的次数也不多。虽然游戏品质一流,但是剔掉刷刷刷和社交成分之后也很容易厌倦,于是刷了不长的时间就弃了。 Quantum Break 说是配合同名美剧一起食用更佳,但是剧我没有追。游戏人物建模还原度很高,整个剧情倒没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还要翻攻略回忆一下。不过跟很多美剧一样,玩的时候沉浸感还是很不错。 Inside Limbo 同作者出品,黑暗致郁系。游戏不长,但是整个流程里充满了似是而非的隐喻。 以上都是 5 月之前就完成了的。然而从此之后持续忙到吐血,游戏时间非常碎片。于是这些时间都花在了手游和以下这些跳台子游戏上: Dead Cells Rogue like 的跳台子游戏,流畅、爽快、有难度,无限循环,有毒。游戏本身进化的也比较快,隔两个月没玩再捡起来发现版本更新之后感觉像是个新游戏。 The Vargrant 冲着便宜和卖肉去的。怎么说呢,剧情没做完,各种平衡也比较糟糕,但是对得起价格。 Axiom Verge 这个更 hard core 向一些,于是只进行了一点点。 王者荣耀 自从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农药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入坑了解一下以防止自绝于人民。 碧蓝航线 国之将亡,遍地舰娘。听说这游戏在 11 区很火,于是入坑。这不就是个宅向的数值游戏么,紧张什么呢,连真实舰名都不让用,文化自信个屁。 2017 未完成的游戏: Shadow Tactics Baldes of the Shogun 日本战国背景的盟军敢死队。难度较高,很杀时间,于是停在了武士含恨自杀、大家雪地逃脱那关。 NieR Automata 二周目进行到 1/3 不到,而看起来是要三周目才能做完整体验评价。要知道,我从来没见过像这样有黑丝白胖次的女仆小姐姐挥舞巨大太刀探讨存在主义的后废土背景的 音乐软件 。而能做到所有这些,已经够得上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