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7的博文

应该对中医持什么态度

老罗博客 上“跟中医药没完”一栏里的文章,我逐一仔细的看过了。有些文字(不是文章,因为有可能是文章的一部分),看过颇为兴奋,因为剖析有深度,值得中医借鉴改正;也有些文字,看过有被人扼喉之感。可惜我并没有多少中医学养,很难直接予以专业的回应。只是我笃信中医,并非盲目。于是很想写一点自己的看法,算作微弱的呼声也罢,算作痴人呓语也罢,总之是不吐不快。 一、医分贤庸 医者无论中西,都存在贤庸的问题。之所以把这个写在最前面,就是因为中西医两派的辩词中,大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苦口婆心的教育大家对方的某种做法多么荒谬等等。这里我想说的是,田忌赛马式的论据只能用来吵架,而不能用来辩论。医分贤庸,用该扬弃的部分以偏概全搞一刀切,对辩论的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科学的做法。 我相信无论中西,医之贤者都秉有探求真理和济世救人之心。所谓“但求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并无二致。对于庸医,无论中西,都应该被批判。倘若将今天中国人民所享受的医疗水平就看作为西医,那么西医也绝对配的上狗血淋头四个字。眼下的中医存废之争,就好比一群猪和一群狗,猪比较壮,看狗群里有吃屎的狗,觉得太恶心了就叫嚣着要把狗杀得一条不剩,这跟吃屎本身一样很令人发指。毕竟猪也不都是好猪,也有不少害群之“猪”,拿吃屎的狗说狗的事很没有力量。 辩论中医存废,焦点在于医理,这本属医界私事,当由两派高手切磋过招。试问哪个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大家站出来旗帜鲜明的要干掉中医了么?至少我没看到。所以,“猪头”不发话,“猪小弟”最好不要太嚣张。用老罗的话讲,“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做事应该得体一点。”所以,各位斗士如果要坚持立场,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向“猪头”靠拢,这样说出话来才更有份量。 二、关于五行 以我现有的所学所知,五行八卦,和中医的关系并不太大。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符号推演系统,工具而已,而和现代意义的金属、木材、水、火、土壤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祖先的很多文明成果,包括中医,都使用了这套工具加以描述和推演。 工具大都面目可憎。比如离散数学里的 谓词逻辑 ,没接触过的人看到谓词表达式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问题就来了,面对类似这样的天书,是该认为它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还是该认为它是懵懂孩童的信手涂鸦?这就有很有赖于看客的主观意愿了。 所以,只看到金木水火土的字样就想当然的认为

sata 硬盘暴慢的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间家里的游戏用 PC(所以自然装的是 Windows)总感觉不太正常,似乎硬盘一动弹系统就僵住了一样。本来以为是中毒,process explorer 查了查没看见什么诡异的进程,倒是系统反应迟钝的时候,Interrupts 这个进程占 CPU 很高。这个进程是硬件中断的守护进程,怎么会这样。 HDTune 测了一下,机器里旧的 IDE 硬盘正常,新的 SATA 硬盘虽然参数看着正常,但是读取速度只有 3.9M/s。龟速哇,难怪。开设备管理器,从磁盘驱动器到 IDE 控制器逐项检查,终于发现一处异常:某个设备(八九不离十就是这块 SATA 硬盘了)工作在 PIO 模式下。 上网搜 SATA + PIO,都是陈芝麻烂谷子,没有什么有用的消息。重启看了下 BIOS,设置没错,进系统,还是暴慢,郁闷了。 拆机,把 SATA 线换了个口,开机,速度回来了。用 HDTune 测速,居然硬盘读取异常。又动了动 SATA 线,故障消失,硬盘速度回复 190M/s。技嘉随主板附送的线材这么不济么!折腾我到这么晚。 所以,如果你的 SATA 硬盘突然哪一天变得暴慢,不妨动动 SATA 数据线试试看。

更加令人发指的“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

前几天,同事突然爆料说在国外待满一年,回国就要抽血验 AIDS,据说是水木的十大,只是我上水木一般只逛几个订阅的版面,也没有看到。 后来,收到了同事发来的 BBC 中文新闻 。起初还是觉得不可信。什么时候对于人的检查也归“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了?当归国的中国公民都是猪肉么? 可惜我的“常理推断”并不能否定荒唐的事实。稍微深入的搜索一下,就发现这个事情不仅是真的,而且已经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通过 12月1日起施行 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96号) 早先是日本政府要求入境的外国人要摁手印,拍大头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满,称此举涉嫌侵犯人权。中国政府这次则远远走在了友邦的前面。 虽说中国人到美国的时候也得抽血验 HIV,但那毕竟针对的是美国以外的人。我还真没见过这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政府要这么折腾本国公民的。

日本令人发指的垃圾分类

最近 老罗的博客 上连续两篇文章讨论环境保护问题: 我对李子暘老师的看法的看法(未完待续) , 我对李子暘老师的看法的看法(续完) 。借此机会,我写一点对于日本垃圾处理系统的认识。 初到东京生活,就已经觉得这个鬼子的国度里活的不如国内舒服,除去印象第一深刻的住房狭小之外,扔垃圾的习惯不同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日本扔垃圾的成本很高。繁华的新宿街头竟找不到一处垃圾桶。如果这是在国内,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让人注意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却连个垃圾桶也不预备,让我们往哪里扔?事实上,东京之所以没有垃圾桶,是因为这里执行非常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万能型的垃圾桶无法在这样的制度下生存。 我在东京落脚的住处位于涉谷区。房东交付钥匙的时候会附上一张纸,告诉你每天环卫公司处理垃圾的种类是按星期划分:周一休息,周二可燃垃圾、周三不可燃垃圾,周四废纸,周五资源类(玻璃饼、金属罐等等);而且垃圾要在指定时间(早晨 8 点左右环卫沿街清理一次,过时不候)扔在指定区域(一般是一栋建筑物专门准备了一小块空间)。 即使是这样,当我基本熟悉了在日的生活,搬到位于东京都调布市的新家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涉谷区对于垃圾处理的规定是如此的“人性化”。 这里我简单的把调布市的垃圾处理规定解释一下: 分类:垃圾分为 10 类 1、生活垃圾(可燃垃圾):包括食品残渣、吸油纸、贝壳、蛋壳、破损纺织品、吸尘器的灰卷、女同胞的“生理用品”、绷带、创可帖、草木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 40cm 的可燃物等等。生活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橙色垃圾袋(超市有 卖 )盛放。竹签、木棍需折成不长于 40cm 再装袋。盛装牛奶用的纸盒不属此类,后文专门有叙述。 2、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陶瓷、橡胶、小型废旧电器、传统钨丝电灯、CD、雨伞、毛绒玩具、化妆品的瓶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 40cm 的不可燃物。不可燃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蓝色垃圾袋(超市有 卖 )盛放。干电池、天然气炉灶及气罐(作用类似国内的酒精炉,这边用的都是天然气)不属此类。有旧刀装袋时,须用报纸包好,并在袋正面写上危险字样。 3、有害物:包括干电池、荧光灯、水银体温计等。不能用塑料袋包裹,扔时直接放到垃圾点的铁桶里。 4、资源类:塑料、发泡饭盒、洗洁用品的塑料瓶等。用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袋包裹。塑料衣架、塑料桶、录像带、录音带、塑料雨伞不属此类。饮料瓶不属此类,但是

青花瓷

最早听到这首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最近不断有人推荐,才又仔细品味了一番。确实是很不错的作品。 青花瓷的曲调水准虽属中上,但并不出众,和当年智冠的游戏《风云》中几首配曲风格类似,都属于不容易听厌但也不容易记住的那种。而令青花瓷远远超出《风云》配曲的,就是方文山的配词了。青花瓷没能给我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大抵就是因为周董的咬字很难“徒耳”听清,于是这歌的魅力就大打了折扣。 方先生的歌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委婉简约的谴词,宛如寥寥几笔勾勒的水墨画,很有古时诗配画的意境。我们常说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人心不古而心怀厌倦。方先生的歌词正以其简单、文雅,填补了我们这部分精神空缺。 喜欢方文山的词,就是因为它简单、含蓄,仿彿并非来自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相信这样的词一定是来自一颗简单的心,一颗孩童般的简单的心。佛家讲无欲则刚,正是如此。这样简单的心无所牵挂,甚至不受词法羁绊,于是能够绘声绘色,所向披靡。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作为诗人的简单的心。于是我们为这个呕心,为那个沥血,到头来却被最初的简单所感动——比如方文山,比如周星驰。

并非是 screenlets 的错

screenets 是现在 linux 桌面最具可用性的一种类 widget/desklet 实现,最早接触它是在 feisty 的时候。 印象中似乎是从 screenlets 升级到 0.0.10 的时候,在我的机器上就突然不能用了,当时不以为意,以为是 screenlets 在更新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就一直弃而不用,想着过阵子说不定自己就好了。 直到我的 gutsy 重新开启了 compiz fusion,有了类似 OSX 的单独的 F9 显示 widget 页的功能,这才决心折腾一下 screenlets,毕竟这东西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直接安装使用的结果,竟然连自带的 clock 都无法启动。用 console 看输出,最有价值的是这条信息: No module named dateutil.tz 回头看了看 screenlets 的官方 FAQ,说 screenlet 本身依赖很多 python 的库,虽然官方文档中提到的库我一个不少,但是还是觉得有可能是这个问题。 apt-cache search python dateutil,还真有个库叫 python-dateutil。apt-get 之,问题解决。 看来这么久以来一直错怪了 screenlets,并非它本身有什么问题,而只是少了一个库而已。或许之后 screenlets 在打包的时候应该加上对 python-dateutil 的依赖,这样会更友好些。

祝贺文泉驿点阵宋体1.0(英雄)测试版隆重发布

今早在水木看见 FangQ 的帖子,得知 文泉驿点阵宋体字库更新 ,于是在第一时间安装试用。倒不是我有做白鼠的习惯和冲动,只因为文泉驿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实在是崇高,哪怕仅仅是测试版,我也知道那是无数志愿者的辛勤奉献,而不是某个市场运作能力超强的公司的忽悠。 因为使用 ubuntu,所以直接安装了 deb 包。很方便,重启之后字体效果自动显现。可以看得出,很多字都经过了手工的调校。最小字号现在终于可读了(原来会很“猥琐”的缩成一小块,难以辨认),这是个很实用的改变。 希望文泉驿能够越走越好(虽然很奇怪我的汇款似乎没有到帐)。这本来应该是政府掏钱的公益事业,但是我们政府似乎并不在乎。文泉驿能有今天的造诣,是广大中文用户的福气。对我而言,则是个奇迹。

ati,gutsy 和 compiz fusion

之前的文章说过,升级到 gutsy 之后原本用的好好的 compiz 突然无法使用了,当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这次是好消息,compiz fusion 重返我的 16M ATI Radeon M6 LY。 最早是看到了这篇 wiki ,因为 R40 用的也是 M6 LY,而且那篇文中提到的 tweak 方法使用的居然是比 radeon 更古老一些的 ati 驱动,心下有些不解,于是不妨试试。结果令人振奋,使用这样的设置之后重启就可以直接打开 compiz fusion。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ATI Technologies, Inc. Radeon Mobility 9000 (M6 LY)"   Driver "ati"   BusID "PCI:1:0:0"   Option "AGPMode" "4"   Option "AGPSize" "64" # default: 8   Option "RingSize" "8"   Option "BufferSize" "2"   Option "EnablePageFlip" "True"   Option "EnableDepthMoves" "True"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EndSection 但是随后检查 /var/log/Xorg.0.log 的时候发现,系统貌似使用的仍旧是 radeon 驱动,用 lsmod 也确认了这一点。于是怀疑原来的 radeon 也可以开启 compiz。这是我现在使用的 xorg.conf,可以正常开启 3d 桌面环境。 Section "Device&

去掉 ctrl 键指示鼠标位置

虽然早在 2000 年左右的时候,我就装过 RedHat(7 或者 8?),但那个时候纯粹是因兴趣而装上玩玩。真正开始以 linux 作为生产环境,是在 2006 年开始工作的时候。时逢 ubuntu 大行其道,我也未能免俗。可以说,ubuntu 6.06(后文都用 dapper 指代)是我的启蒙 linux 发行版。 记得刚刚使用 dapper 的时候,常常会因为鼠标颜色和终端窗口背景颜色很接近而找不到鼠标在哪里,于是依稀是 dapper 的 gnome 设置里面有一项设置,作用是在按下右 ctrl 的时候屏幕会有一个由大变小的动画框,指示鼠标的位置。 后来换了其他对比更加鲜明的鼠标主题,肉眼找不到鼠标的问题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右 ctrl 显示鼠标位置这一设置则一直保留了下来,经历了 6.10(edgy)和 7.04(feisty)。 问题发生在 7.10(gutsy)上。升级到了 gutsy 之后,突然间发现原本只有右 ctrl 才有效的鼠标指示,如今在两个 ctrl 上都有效了。开始只是有点别扭,几天之后,问题出现了。 不要说平时 emacs 用的多,即使只是终端里面,左 ctrl 也是很常用的键,于是这个时不时蹦出来动画框就很烦人。当然这还不至于影响正常工作。最严重的问题是,gnome 在绘制这个动画框的时候,会使焦点暂时脱离当前窗口,绘制,然后焦点再返回当前窗口。这样一来,类似 scim 这样对焦点敏感的应用程序,ctrl 基本都成了不可用的键。比如需要用 ctrl-d 删除拼写错误的单词的时候,焦点一旦脱离,选字框就不复存在,于是 ctrl-d 成了摆设。 于是下决心去掉这个指示鼠标位置的设置。可惜年代久远,早已记不得当初是在什么地方做的设置了。翻遍了 gutsy 的首选项,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设置。 用 top 检查,没发现比较可疑的进程;启动的时候选择跳过 XClient 脚本而直接进入 gnome,问题依旧;因此断定这个功能应该是 gnome 而不是 X 提供的。 于是开始翻个人的 gnome 设置文件。可惜没有头绪,用 ctrl,mouse,cursor 等等关键词 grep -r 了很多次之后,也没有结果。突然想起 gconf 这个 gnome “注册表”,于是 gconf-edit,但是几番折腾下来还是无功而返。难道跟 gconf 也没有关系

Thunderbird 的 RSS 重复问题

最近 mozilla calendar 发布了 0.7 版,改进不小,于是我终于给 Thunderbird 装上了 lightning 插件,毕竟日程管理也是个挺重要的东西,跟 Thunderbird 整合比每天都单开一个 Sunbird 要方便些。 既然 Sunbird 已经不用了,就更贪心一点,想看看现在 Thunderbird 对 RSS 支持的怎么样了。 按照自己的使用经验,Thunderbird 1.x 的时候,对 RSS 支持的真是不怎么样。某些中文 RSS feed 会乱码,某些莫名其妙的被判定为非法 feed,还有就是臭名昭著的 RSS 重复问题。后来自己也试用了一些 RSS 订阅工具,比如 Lifera,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 Akregator。虽然在 Gnome 环境下用 KDE 的软件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比如更多的内存占用),但是 Akregator 的功能在我看来足以弥补。 试用的结果是,Thunderbird 对 RSS 的支持依旧不尽如人意。我订阅的几十个中外文 feed,solidot 依旧重复,每次 update 的时候都会把所有已有条目重新下载一遍(solidot 用的是 feedburner,奇怪的是同样是 feedburner,其他几个 feed 没有这个问题);verycd movie channel 的 feed 依旧是莫名其妙的非法 feed(奇怪的是同是 verycd 的 feed,game channel 的就没问题)。 上网搜了一圈, Thunderbird 有个自动删除重复邮件的配置选项 ,本来不是给 RSS 专用的,在这里多少也能管点用,但并不完美(可能会有漏网之鱼)。这里还有一个 老外专门研究了 RSS Duplicate 问题 ,很佩服能有这样的钻研精神。结论是 Thunderbird 对 RSS 条目是否重复判定的相对变态一些。 结论:在 Thunderbird 不改变 RSS Duplicate Detection 算法之前,这个问题基本无解。用自动删除重复邮件的办法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问题,但不是解决。至于非法 feed 我没有找到什么办法。Mozilla 的论坛上,对类似问题的讨论也可以上溯至 2004 年。或许 Thunderbird 的开发者更加偏执于标准,但是广大的用户还是更希望得到能用的软件,不是么

gutsy 的 samba 故障

升级到 gutsy 之后,突然发现 samba 出现了故障。症状是 windows 访问 ubuntu 的 samba 共享目录时报错(是个很长的错误信息,我记不请楚了,大概就是网络文件夹没有准备好之类)。 因为目前尚不清楚原因,所以解决办法比较土,就是重装 samba。 我卸载的时候是加了 --purge 参数的,因为我怀疑很可能就是旧版本的配置文件导致的问题。但是简单看了一下,新的 /etc/samba/smb.conf 和原来的并没有什么不同,等有时间了再详查原因所在。

Gutsy 下 epsxe 无法运行

昨天发现 epsxe 也不能用了,是升级到 Gutsy 之后遇到的又一个问题。之前 Feisty 的时候,开着 compiz 都不影响 epsxe 的运行。 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因为这次的问题很奇怪,epsxe 启动之后,一行信息也没有就退出了,仿彿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ubuntu 英文论坛上也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十几页的讨论下来,也还是没有办法。 通常我会以为这是某个 epsxe 的 plugin 导致运行异常,但是这次很奇怪,甚至在什么插件都没有的情况下 epsxe 依旧无法正常运行。 这算是 Gutsy 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吧,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解。

当 pidgin 遇到 core-plugin_pack-buddynote

升级 Gutsy 之后,开始整理自己之前编译过的软件。这部分大都是因为源里太过陈旧而忍不住自己编译的,比如 emacs,pidgin 等等。升级之后,源里的版本非常新,于是准备把原来这些自行编译的都去掉。 问题发生在 pidgin 上。当把自己编译的 pidgin 给 make uninstall 了之后,登录 pidgin 突然出现这样的错误(大意): core-plugin_pack-buddynote 未找到,请安装该 plugin 之后再试一次。 这毛病有点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将源里的 pidgin 重新安装,故障依旧。难道是我的 .purple 有问题?把 .purple 挪到别的地方,重启 pidgin,添加帐户的时候居然协议下拉列表里什么都没有。 没辙了。正准备 sudo apt-get autoremove --purge pidgin*,突然发现 pidgin 相关的包里面还有一个 pigdin-extprefs,看了看说明,很可疑啊,先安装之,把 .purple 挪回来,顺手 grep 了一下,将 pref.xml 里面带 /usr/local 的标签都干掉,启动 pidgin,一切正常。 按说这么重要的包,不应该装 pidgin 的时候不自动安装上啊!

升级到 Gutsy

可以说是忍耐不住,可以说是对 ubuntu 团队有那么点信心,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技术还有那么点点自信,但是昨晚还是禁不住升级到了 Gusty——虽然我这个老本是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帮手,本来放在周末升级更为合适的。 东京的 100M 光纤入户在这个时候终于体现出了威力,平均下载速度达到了 3.5M 每秒左右,下载并没有成为升级的瓶颈。但是随后的安装过程却十分冗长,从晚上 10 点 40 分左右,一直到快凌晨 1 点了才进行了 50% 左右——可能是我平时装的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吧 :P 但是最讨厌的是这个安装过程并不是全自动的。升级向导时不时会弹出个对话框让你作一下选择,基本都是是否用替换旧的配置文件之类,替换了的话原来的手工修改就都没了云云。整个安装过程中大概会有 10 次左右这样的交互,而且均匀分散在安装过程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于是一夜没有睡好,凌晨 4 点和早上 7 点的时候分别起来操作了两次,总算保证了上班前把系统升级完了,不过这个过程实在是不爽。 目前最大的问题:compiz 失效了,无法启动。翻了翻论坛,同样问题的人似乎不少,问了问 Google,貌似是 libGL.so 被替换成某个版本之后导致 GLX_EXT_texture_from_pixmap 不可用( 原文看这里 ),最近工作比较忙,不打算折腾了,有人抱怨,官方应该很快会给出解决方案的(请关注 官方的 bug 帖 ,目前 bug 已经得到了确认,但还没有解决),好在没有 compiz 虽然会稍稍降低工作效率,但并没有致命影响。 说到好处,就是感觉速度快了那么一些(或许关掉 compiz 的话本来就很快 :P),同时今早试用了一下休眠,也完全没有问题。这很实用的改进。

feisty, vnc, compiz

最近需要远程登录一下 ubuntu 桌面,于是看了看 feisty 下面的 vnc server。好在很不复杂,ubuntu 的话,系统——首选项——远程桌面下点点就可以了,控制端则可以使用标准的 vnc viewer。 但是有个问题,一旦开启了 compiz(猜测 beryl 或者更新的 compiz fusion 应该也是一样),则控制端的画面永不更新,永远停留在刚刚连上 vnc server 的那个画面。这是一个 已知 bug ,只是似乎中文世界里似乎还鲜有讨论。 按那个帖子的讨论,bug 应该解决了,只是还没有 merge 到 feisty 源里。看来升级到 Gutsy 又多了个理由。

呆子测试

图片
这个 Nerd Test(呆子测试) 来自国外,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所以感觉还有点点可信度。对国内的人来说,可能科学 / 计算机的部分相对准确一些。 这是我的测试结果 :)

模板定义和实现不能分开

虽然项目需要,写了半年多的 c++,但是之前一直也没接触过,属于边学边用,很不系统。最近才发现这个可能算是很基本的常识。 如题,类似这样的写法是不行的: foo.h template std::string to_string(T value); foo.cpp template std::string to_string(T value) {     std::stringstream result;     result << value;     return result.str(); } 这样做之所以不行,是因为必须要让编译器能够 在同一文件中找到模板函数的实现部分 ,否则会连接错误。 至于原因的细节有很多书或者讨论结果可供参考,这里不再赘述。 解决办法,比较常见的是将所有涉及模板的实现都写在头文件里。据说其他使用到模板函数的文件中将 include 头文件改成直接 include .cpp 文件也是一种办法,我没有作实验,但感觉还不如前者妥当。 c++ 果然是种易学难用的语言,林林总总的历史问题,造成了太过复杂的语法体系。写 c++ 代码,如履薄冰。

土鳖安装程序

安装程序作为软件的一部分,本来是方便用户的。但是某些土鳖安装程序,除了带来麻烦什么功能都没有。 比如早先有个游戏叫 Obscure,中文名叫“恶夜杀机”,安装程序就很土鳖。当时在我的 Windows 2003 Std 上无法安装,理由是版本不对。大概是在检查 OS 版本的时候,只能识别 2000、XP 等当时的主流系统,令安装程序以 XP 兼容方式运行也不行,这家伙还真是恪尽职守。无奈之下,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找了个 2000 的机器,装完了直接拷贝一份过来,运行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像这种安装程序,就可以称之为土鳖。 Obscure 毕竟是老早以前的软件了,今天说的主角不是它,而是眼下正热的 Medal of Honor: Airborne,中文名叫“荣誉勋章:空降神兵”。按说这是个很经典的游戏系列,之前的游戏体验一直很好,直到本作(后文均简称为本作)。 鉴于近年来 PC 游戏都越来越大,我通常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安装游戏,比如大号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等等。本作也不例外,看到开始复制文件之后,便去冲凉了。洗完回来,屏幕上了无痕迹,连个 Finish 的按钮也没有?看开始菜单,看硬盘,都没新东西。突然间觉得自己生存在 Matrix 中,记忆都是“神”设计好了拷在我大脑里的。 再次安装。回头洗衣服去了。回来之后,现象依然。再这样下去会得强迫症…… 不信邪,再次安装,看着它复制。一路正常,到 99%,应该是最后的设置阶段,突然安装程序来了一个很迅速的回滚,继而退回桌面。艹!! 赶紧上网搜。结果是安装的时候必须打开 Windows 自带的防火墙。本作的安装程序在最后的设置阶段会尝试将自己加入防火墙的白名单里。如果防火墙没有打开,这个操作就会失败导致安装程序认为安装失败并回滚。Windows XP 自带的土鳖防火墙还成了宝了!! 于是,开启土鳖防火墙,安装,成功,关闭土鳖防火墙……真是要多土鳖有多土鳖,土鳖联合起来真可怕。本来我对“硬盘版”很不屑一顾(盗版盘那年代留下的习惯,那时候“硬盘版”就是阉割版,制作水准完全不能忍),很多游戏我都会收正版,即使从网上下也更喜欢原版镜像,看来这观念该改改了。 就好比你的亲戚来串门,你的管家觉得这人很可疑坚决不让他进门,你说没关系让他进来我看看不是再请出去就完了,你管家说这门我说了算我觉得不行谁也进不来。到底谁是主子?

今天办了件傻事

妻也要来日工作,正在做公司的 Pilot Project(属于入门项目吧),最近跟老板 email 来往频繁。只是最近一封 email,妻迟迟没有回复。今天跟她提起,说根本没收到。我连忙检查了一下邮件,确实,老板抄送给了招聘列表、QA 头头、PM 头头、技术头头等等,唯独没有妻的地址。百密一疏,谁都有犯错的时候。 于是我不假思索,原封不动的引用了原来的邮件,填上了妻的地址,告知老板上次忘了写妻的地址,发了出去。 刚发完,妻就告诉我,这个邮件应该由我们老板来发。当时并没在意,晚上回来才反应过来。 领导终究是领导,无论是虚荣也好,职务需要也罢,总归是要那么点权威的。古今中外,贤主暴君,莫不如此。我这一封信出去,等于是告诉所有收件、抄送列表里的人,老板发信的时候犯了错误。没有什么比当众指出领导错误更“愚蠢”的做法了。 更好(婉转)一点的做法,应该是私底下通知领导,然后由领导发出更正邮件,这样事情就变成了领导自查自纠,谁也不会说什么,也显得领导事必躬亲,大家都还没发现,竟于百忙之中亲自找出了错误所在。 我没有读过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但是回想起来,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本著名的争议书名。其实类似的道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铺子里都有,只不过说的隐晦,需要个人有点悟性。应对洒扫,待人接物,是儒家必修的课程,只不过道理讲通了还要应用于实际,不那么容易。难怪孔老夫子要“日三省其身”,防不胜防啊 :P

老机器

1988 年前后,我小学二年级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候,学校里还是 Laser 310,接一台普通电视做显示器,代码在上面的效果惨不忍睹,键盘手感肉乎乎的,很有后来按惯了 XT 的机械键盘突然改成电容键盘时候的那种感觉。 后来四年级再进学校微机组正式学习编程的时候,机器已经是清一色的 Apple IIe 和中华学习机了。Apple IIe 的 8 位 6502 的芯,性能实在是有限,估计和当时广泛流行的任天堂红白机也就一个档次。 1991 年底,我伟大的父亲母亲掏出了 2500 块血汗钱(那个年代确确实实都是血汗钱),委托大舅从北京背回了生命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一台 IBM PC XT 兼容机。NEC V20(一种 8088 兼容 CPU,似乎性能还要高点,可以 参考 wiki )的芯,板载 1M 内存,双 360K 五寸软驱,某 SiS 芯片的 8 bit ISA MDA/CGA 兼容显卡,在当年我周围还都是 Apple IIe 的吉林显得如此超前和陌生。这也是我生命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台电脑,自带的机械键盘质量很好,一直服役到 486 时代,清脆的响声曾经是狭小居住空间里母亲很为头疼的声音,在我听来却堪比交响乐,时至今日仍旧非常怀念。 或许正是有了以上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老机器有特别的偏爱。虽然老机器可能无法运行当下最流行的操作系统,更不要奢望拿来享受最先进的娱乐软件的声光效果,但在我眼里,老机器并不是垃圾,它们仍然有可以发挥价值的空间。就像我现在每天不能离手的这台老本,经典的 Compaq N410c,配置虽然只有 P3 1.2G/512M/30G/ATI M6,但是,我很喜欢看他跑 linux,它是我每天工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我甚至喜欢让这块 M6 欢快的(哦,应该说是吃力的)跑 compiz,很多看过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样的配置能够达到这样的运行效果。 喜欢 DIY 的人,引以为傲的不应该只是令人眼热甚至咋舌的豪华配置,而是最大限度发挥已有设备的价值。毕竟前者更多依赖资本,后者才更体现技术实力。

东京印象——休假

从 7 月 21 日在成田机场着陆到今天已经两个多月了。在东京工作的这两个月,有个很深刻的感觉,就是假期多。 和国内类似,日本也有每年三次的长假:元旦一次,五一左右的时候一次,还有就是八月份一次。和国内不同,日本如果说是五天的长假,那就是实打实休息五个工作日,算上两头的周末,休息时间能够长达 9 天,实在是很爽。相比之下,国内虽然号称“长”假,实际上却只有三个法定休息日,其它都是挪用附近的周末,算不得真正的假期。 除了长假,日本的单个假日也不少,而且名目五花八门。比如敬老日、海洋日等等,甚至秋分也专门放假一天。更为可贵的是,日本严格执行了“周末休息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凡碰上这种公共假期和周末重合,必然会延至下一个工作日。今年就比较凑巧,上面提到的三个假都和周末重合,于是周末就变成了三连休,九月最后两周甚至连续两个三连休,实在是爽。不说别的,这样制定的休假规则,真真切切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政府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类似的还有香港,香港在中秋节会放假一天。考虑到中秋时候,大家的主要活动是在夜间,于是香港政府规定的中秋假期是在农历中秋节的第二天。这样,中秋之夜民众可以尽兴,第二天也可以休息。 这才是以人为本在制定政策,这样的政策体现了高超的执政水平。这非常值得大陆政府学习。倘若一项政策的出台(哪怕只是休假这样的琐事),如果让人感觉政府要么是在强行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比如国庆必须从 10 月 1 号开始休),要么是在炫耀自己的行政权力,那么受伤害的则是政府的公信力。郑渊洁曾经写过:“当领导最爽的地方,不是在于你的决策多么英明,人民多么拥护;而在于无论你的决策多么愚蠢,人民也必须点头哈腰的执行。”从这个角度说,态度决定命运。 修订(2007-11-2):日本的公共假期也并非那么人性化。如果假期和周日重合,则会顺延至周一休息;如果和周六重合,就和周六合二为一了。

东京印象——银行

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跟那里的银行打交道。但是跟东京的银行(或者日本的银行都是如此?我并不确定),是件很不愉快的事。 先摆一个事实:初到东京的外国人,要在主流银行开户存钱,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主流银行都要求外国人在日本至少生活六个月具备开户的资格。听起来很无厘头,毕竟我把自己的血汗钱存到银行,本是银行受益的事情,更不要说日本执行的存款利率趋近于零。 于是,刚刚落地的外国人(尤其是外国“民工”兄弟们)只能选择一些非主流银行——比如我,在公司总务的建议下,选择了新生银行——通常,选择这些银行要承担以下不便:营业网点少,银行破产的风险更大(所谓新生银行就是不久前日本政府拨款救活的银行),在很多 ATM 上取款甚至查询要承担手续费等等。 但是,即使是新生银行这样在我们眼里“下三滥”的银行,在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也是一脸的不屑。我去新生新宿店开户的时候,被告知没有手机是无法开户的,幸亏新宿这地方卖手机的也多,幸亏在东京买手机没有要求必须有银行帐号才能买(我们翻译之前一直生活在大阪,她印象里买手机是要先具备银行帐号的。日本买手机属于合同服务,其实买手机要求有银行帐号反倒更加合理一些),否则形成一个依赖环,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就只能傻眼了。 其次是信用卡。我对信用卡倒是没什么兴趣,甚至在国内我都从来不用信用卡。但是同事和翻译相继申请信用卡受挫(我们的翻译在日本学习,工作过)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眼里,外国民工实在是下九流的货色。 公司里的同事还好,跟他们谈论起这个事情,多数人甚至很惊讶,这表明他们从来没有关注、思考过这个事情,也就不会有意的鄙视你。但是银行不同。日本同事给我们分析说,银行对我们的这种态度,大抵和对待日本本土“流浪族”差不多,都是信用极差的一群人。这类人申请信用卡,堪比登天。 给信用差的人制造种种困难、不便,造成信用度低的人生存成本上升,本来是件好事。近年来国内泥沙泛起,相当程度上也和出卖信用的成本太低有关,所以国内一直要倡导诚信。但是以一个人的国籍、肤色、入境时间长短等而不是他的行为本身来断定信用程度,未免不可理喻。而日本银行做法,更是将这种荒唐白纸黑字写入条款,政策上赤裸裸的歧视你。 这种歧视来源于何样的情感——强盛之后的民族优越感?抑或是对于过去自卑形象的强烈反弹?——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感受到的是,日本虽贵为发达国家之一,

东京游戏展

9 月 20 日,参加了生平第一次游戏展。而且很幸运的是,作为“业内人士”,可以在游戏展的 Business Day 拿到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免去了公众开放日人山人海的苦恼。 可是虽然还只是面向“业内人士”开放,人数之多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日本游戏产业确实发达,甚至会给人这样的幻觉——只需要“业内人士”自产自销,就能支撑这个行业不被饿死。这样的行业氛围,国内在短时间内是难以企及的。 硬件厂商,像微软和 SONY,以试玩为主,尤其 SONY,试玩机器之多令人乍舌。软件厂商,如 KOEI、KONAMI、SEGA、CAPCOM 等等,则更多的是大屏幕大魄力的游戏画面展示,而且多有小型活动,让玩家感受置身游戏之中的气氛。比如 KONAMI 主推的合金装备 4,把大家拉到小黑屋里,找些个军官士兵打扮的进行任务简介(其实就是培训怎么玩),中间像模像样的安排了一些小剧情,比如屋里有叛徒,拉出去枪决,HQ 遭到袭击,巨大的爆炸声(真的是震耳欲聋,我军训的时候参加过实弹射击,这里音箱的分贝值和真枪没有差别)和烟雾等等,形式蛮丰富。只不过参加类似的活动大都比较耗时,而且需要排很长的队,一天下来不吃不喝,这样的活动估计也不能完全都参加上。 照片很多,就不在这里贴了,想看的话 点这里 。

看下一个是谁?

继 紫田 、 蓝芒 事件之后,前几天 上海外高 又出事了。 倘若只是整顿涉黄网站倒也情有可缘,但是政府目标似乎不仅于此。包括 BBS、BLOG、论坛等等在内能够发出声音的地方,才是整顿的关键。政府(或者说,应该是我们的党)似乎正在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言论氛围。也难怪,从 南大小百合事件 之后,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公权力掌握者的关注和关照。 据信,这一轮整肃是 十部委联手 整顿互联网,范围之大,力度之强,手段之狠,前所未有。大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架势。 于是,linuxfans 挂了,linuxsir 挂了,pcinlife(前 GZ)也挂了,互联网界哀鸿遍野,人人自危。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白色恐怖的噩梦,看见一群手里拿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遥控器的领导,面对一幅中国地图,看到哪里稍不和谐,就动动按钮,将那里夷为平地。 幸好这一切都发生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广大人民群众依旧可以每晚七点感受祖国明媚的阳光,十七大,也终将是圆满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幸福的大会。而你们这些“不和谐”的小众群体们,看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发现 urxvt 一个小问题

这几天用下来,发现 rxvt 系的 terminal 有点小问题。之前说过,rxvt 速度快,是指的图形界面上。但是键盘响应方面,就不那么敏捷。比如找一个超大的文本文件(几万行),cat 一下,字符飞速掠过的同时,键盘相应也变得迟钝,以至于连 ctrl-c 这样的中断都难以响应,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点点缺憾。

卸载 laptop-netconf

闲来无事的时候,会在 linux 下尝试很多新软件。有些软件装上玩玩觉得不好,就会顺手删掉,因此也养成了在 ubuntu 下 purge 的习惯,即连同软件的配置文件一同干掉,斩草除根。 laptop-netconf 倒不是装上玩玩觉得不好的软件,而是因为现在有了更好的 NetworkManager,不再需要它了,更何况少了它系统启动的时候还能少一项服务。于是前些天毫不犹豫的删掉了,顺手 purge 了一下。 平安无事,直到第二天早晨。开机,登录,X 启动异常,黑屏。切换 console,查看 /var/log/X.0.log(具体文件名记不清了 :P),未发现异常;检查 ~/.xsession-error,未发现异常。 一时有些懵了,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所在,重启,故障依旧。 幸而 ubuntu 启动时可以选 recovery mode。观察启动时的显示,发现网络初始化失败。赶紧检查 /etc/network/interface,是一个仍旧指向 /etc/laptop-netconf/interface.xxx 的符号连接。难怪,这样网络彻底瘫痪,连 loopback 都没有,X 自然启动异常。 干掉这个符号链接,touch 一个新的 /etc/network/interface 文件,重启,故障排除。顺便也检查了一下 /etc/resolve.conf 以防万一。

东京印象——行

图片
这次来说说我对东京交通的印象。首先要明确的是东京是个很大的城市。以位于市中心的地铁环线(JR 山手线,这条环线铁路全程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和北京的环线地铁相仿)为中心向外发散,几乎所有方向上都有其他线路向外延伸,而这些线路的全程行车时间通常都在一个小时以上。大概就相当于把北京的环线地铁作为圆心(好大的一个圆心哪),以一线地铁为半径画一个圆的感觉。 东京交通是以其四通八达的城市铁路网为支撑的,这和北京以环状公路为骨干的交通设计很不相同。繁华的新宿车站,多条城市铁路在此汇合,错综复杂,停车站台竟有上下六层之多,在这里换乘即使是初到东京的日本人也是颇晕头转向的事,更不要提不懂日语的外国人。 (这就是新宿车站,16 个候车月台,上下六层,无论何时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到紧张) 之所以说城市铁路是东京的交通支撑,是因为在这里,乘坐城市铁路是普通市民最经济实惠快速的交通方案。通常,地铁的基础票价在 120 ~ 160 日元(东京除了国有地铁线路,还有大量的私营地铁公司,所以票价并不统一),30 分钟左右的行程,票价在 220 ~ 280 日元上下。而同样里程的出租车,恐怕价格已经要几千日元了。 与城市铁路相同的,东京的公路也是“纵”向发展,即向多层方向发展,而非类似北京的“横”向发展。即使是连接羽田国际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也只有双向四车道,市区内的很多道路甚至只有双向双车道。相比于发达的铁路交通,东京的公路交通效率很低,而且价格昂贵,因此通常都被用来运送货物,而非市民。这也导致了东京出租车的昂贵。估计在东京出行,打车是件很显示身份的事情。同样的,大宗物件的运费在东京也很贵。一张写字台,十几分钟的车程,运费竟然高达 1500 日元,合人民币接近 100 元。 (这样的多层公路在东京市区随处可见) 连接日本城市之间的交通形式就是著名的新干线了。从东京到大阪,新干线列车运行 2 个小时左右,票价大概在 5000 日元上下,不知道这个距离的日本国内支线航线价格是多少。 以上只是一个多月以来的一点感受,既不详细也不全面。只是给从国内初来东京的朋友打个预防针。毕竟,习惯了北京 2 毛钱一趟的公车会觉得这里的地铁很贵,在国内习惯了打车到了这边也会很不爽。

东京印象——住

图片
或许这个世界上无论哪里的酒店,只要星级相当,就差别不大。但是各地的民居却可以千姿百态。正如广西金坑梯田的瑶寨壮寨有着自己独特的木楼一样,住在东京也别有一番滋味。 总的来说,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东京作为日本的首善之都,人口密度更上层楼。于是东京就成了世界上地价最昂贵的几个城市之一。东京常见的房子,基本上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贵,小,矮。 贵 东京城市的面积很大,整个城市大抵有几个繁华的“市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原点向外发散,但凡交通在 30 分钟左右车程之内的房价,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新宿,一套只有 10 平米的小公寓(在国内算是东西相对齐全的学生宿舍的感觉吧),月租金达到了 7 万日元,合人民币 4200 元左右。让我们来看看 7 万日元的房子到底如何(这个价格在新宿可以说已经算很便宜的了) (这就是我在东京的住处) (号称是一层,实际是个半地下室) (从门口看进去的样子,整个房间也就 10 平米。因为屋里面积实在太小,所以床就采用了这种上铺设计。这种可以电动升降的床我倒是第一次见到,只可惜床面积不够大,身高超过 180cm 的人肯定没办法忍受) (这是从床上往门口看过去。进门右手是洗手间,也就是这个角度灶台和洗手池的后面。倒是挺佩服日本人的,这么小的面积,厨卫啥的倒也是该有的都有了) 小 && 矮 像上面我住的那个只有 10 平米的房间肯定是算小的。但是,在日本绝大多数房子都远没有国内来的宽绰。这边在房屋中介处常见的房子大都在 30 ~ 70 平之间,像国内动辄 100 平以上的新房绝难见到。从新宿乘坐地铁向西,一路上一眼望去都是二三层的小小的民居。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大抵是因为中日两国国情不同吧。 在日本,土地是可以买卖的私人财产。东京尽管发达,也有大量老东京人的祖产。跟中国农村的自留地类似,自己的地皮自己盖房子,个人财力有限,土地面积也有限,自然不会盖很高的大厦。 (这是离我住处不远的一处在建房屋。如果不是自建房屋,很难想象在 2008 年的今天,日本人仍旧在建造木结构的房屋。就是这巴掌大块地方,看样子又要建成一个两三层左右,可住 6 ~ 10 户的小公寓。木结构唯一的好,或许是地震倒塌时,压在身上不会像钢筋那么致命吧……) 其实我觉得这样让土地成为私有财产,由个人自己盖房挺好。在日本,虽然社区街道略显拥挤,但每家每户怡然自乐,有属于私人的

urxvt 不错

最近水母又有人求好用的终端,不少人推荐 urxvt,于是我也试了试(用的就是 feisty 官方源里的 rxvt-unicode)。相比于之前一直使用的 gnome-terminal,确实快速,作为平时工作的默认终端很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问题没有解决。 1,用惯了 gnome-terminal 这种带标签的终端之后,urxvt 稍嫌不便。加参数 -pe tabbed 可以得到字符界面的标签支持,但是一旦加了这个参数,启动的窗口就无法使用鼠标调整大小和位置。这应该是个 bug。因为在鼠标失效的同时,快捷键却仍旧可以工作(alt+f7/f8)。 2,urxvt 默认没有图标,致使其在 avant-window-navigator 中显示出来很丑。虽然 man urxvt 中介绍有 iconName 属性可用于调整,但是折腾了一个下午也没把图标弄出来。这里很可能还有 bug。 3,拷贝粘贴略显不便。从其他应用程序拷贝的东西,在 urxvt 中可以使用 shift+ins 来粘贴,但是反向似乎不行。 不过在 urxvt 的快速、灵巧面前,以上都不是什么致命的缺陷。urxvt 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p.s. 一定要使用 rxvt 的 unicode 版本(urxvt)哦。

东京印象——饮食

图片
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号称自己爱好美食,但倘若是来了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被抱怨饮食不如家乡。日本也不例外。 单从种类来说,倘若是在国内,川菜的麻,湘菜的辣,西北的面,穆斯林的羊肉,东北菜的豪爽,以及各种时令水果蔬菜,几乎是遍布大江南北,更不用提种类本已十分丰富的家常菜。 但是在日本,平常能够吃到的东西的种类就很有限了。下面不妨分几点说明一下。 饭菜 日本的饭菜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盖饭。就是类似吉野家那种,不过种类比国内的吉野家要单调(比如,没有鸡排饭,东坡饭,有的只有牛肉和猪肉盖饭,且通常不配蔬菜),量也远不及国内实惠。 二、生冷。例如寿司(在中国人眼里,那凉饭团子蘸酱油实在不咋地),鸡蛋(没错,日本人连鸡蛋也要生吃,最多半熟),生鱼片,以及学西方弄的半生不熟的牛肉。 三、面。类似国内面爱面那种,也分干面(他们似乎称其为拉面)和汤面,当然,还有居家必备的各种方便面。 四、炸活。这在日本的便当(相当于国内盒饭,不过比国内绝大多数盒饭都要高档卫生一些)中很常见,有些饭馆也指这个做招牌。基本上就是原料加面包糠过油炸,例如鱼饼、虾条、鸡块、猪肉等等。 五、咖喱。咖喱伴饭在日本也比较常见,只是配菜通常很少。 六、中华料理。淮南为桔,淮北为枳。在日本能吃到的中国菜,基本上不要报太大幻想。 七、饺子。在日本饺子似乎并不是主食,而是在饭馆里作为一种点心出现的。一份饺子通常只有四五个,都是用油剪过,蘸着汤料吃,味道还不错。 八、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在日本也是随处可见,价格比本土的快餐店(吉野家、松屋之类)稍高。必胜客的披萨一如既往的昂贵。 九、烧烤。烧烤一般是跟公司同事出来联络感情喝酒的时候吃,价格贵,量极少,跟国内新疆饭馆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经常是从烧烤屋出来之后,还得偷偷跑到吉野家安慰一下实在没迟到什么东西的肚子。 果蔬 相比于国内,日本最难以令人接受的地方大概就是水果和蔬菜的匮乏了。大小餐馆,无论档次高低,配菜通常只有一种——大头菜(圆白菜)。超市里常见的蔬菜大抵只有西兰花、土豆、胡萝卜、西红柿、黄瓜,当然,还有大头菜。 而且,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在东京非常之高。西红柿、黄瓜合人民币通常要两三元一个(根),西瓜接近 40 元一个,我见过最离谱的西瓜标价合人民币 500 元,难怪跟在日本的朋友聊天,说这边几乎没有人抱着半个西瓜吃。而就是这样昂贵的水果,卖相并不怎么诱人。黄瓜比

东京印象——购物

图片
从 7 月 21 号东渡到今天已经快一个月了。这段时间,更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每日在公司和宿舍两点一线间奔波,经常是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回来煮包方便面,上网跟母亲妻子聊上两句,就该熄灯就寝。只是蜷曲的空间和潮湿的空气让人睡不太爽,经常会在凌晨的某个时间醒来,喝口水然后再迷糊到天亮。幸好赶上长假,昨天晚上十一点多就早早上床,一直睡到今天中午,虽然中间也醒来多次,但终究有了些元气,觉得可以写些东西了。 记得动身之前,还在犹疑的时候,任君向我盛赞了他在东京游玩的经历。我不妨就以此作为这第一篇东京印象的主题吧。 在东京消费,确实是件很爽的事情。 从前在国内购物,要自己擦亮眼睛。例如中关村,鱼目混珠,需要自己具备相当的鉴别能力,偶尔也要吃点亏交点学费才能最终淘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吃饭也是类似,总得花点时间精力,总结出哪些餐馆值得信任,哪些餐馆菜品上乘等等。于是,对于游客来说,事情就变得比较棘手。毕竟游客是难有时间来做功课的,于是在国内陌生的城市旅游,被宰也就成了常见现象。 在诚信建设方面,日本就要进步很多。基本上,日本商家最重视的,就是信誉。不论街边店面大小,即使是各种日本人喜欢的生冷食品,也都可以放心享用。购物也是如此,尽管不同店面价格可能相差很多,但是基本上不用担心会买到假货。 这里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正好需要些电脑机箱里面用的风扇,于是去秋叶原好好转了一圈。机箱风扇这种东西,国内除了某些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之外,大都是散包,多数是国内不知名作坊的产品,也有从洋垃圾、服务器淘汰品里挑出来成色尚可的。购买这些东西除了本身标注有限的参数(大多数只有电压电流)之外,只能凭运气,一般卖风扇的柜台也不会有条件试用。而旗舰店更注重附加值更高的夸张散热器等产品,机箱风扇往往难觅其踪。 但是在日本的卖场里(请原谅,在秋叶原我没有找到类似中关村那种柜台,即使再小的店面也是自己有一个门脸),风扇这种东西不仅种类齐全,包装精美,而且明确标识了风扇的风压、转速、电流、噪音分贝值等指标。在 Yodobashi 这样的大型卖场里面,甚至有已经拆开的产品可以随时试用。 (我最终在 Yodobashi 买了这三个风扇,平均每个超过了 1000 日元,合人民币每个 60 块呀。估计日本大众消费的都是品牌整机——倭人似乎尤其喜欢准系统——相比之下,DIY 玩家走的基本都是高端线路,所以这类零件价格也都偏高,更何况

胖子 Paul 的微笑

最近妻发来一个链接,是新浪的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在这里,我还是建议没看过的朋友先看一下这段视频(原来新浪的地址找不到了,就搜了一个土豆网的,反正都一样)。 很多励志电影我都喜欢,比如喜剧之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但是,这段视频不需要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Paul Potts 这个英国胖子,只用短短几分钟,就能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次又一次。 对这段视频的评论,英文和繁体中文世界已经铺天盖地。溢美之辞此处不再赘述,而我,最喜欢的是 Paul 的微笑。正是那稍显卑微、腼腆的微笑,令 Paul 如此真实,如此普通,也正是即使面对掌声雷动,惊喜不已的人们时,Paul 始终如一的微笑,令人如此动容。 后面附上了几个有用的链接。更多细节,用 paul potts 做关键词,google 会告诉你更多。我只想说,这份精彩你不应该错过,因为在国内的选秀节目中,你永远无法找到这样的感动。 Paul Potts 的官方网站 上面视频在 YouTube 的高清版本 Paul 的半决赛表现 Paul 的决赛表现

记忆衰退

长假以来,一直没有睡好。于是昨天早晨,在半睡半醒之间,有了这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初中的课堂。那是一天的最后一堂课,内容是背会一首古诗。那首七言绝句虽然只有区区二十八个字,却措辞诡异,以至于即使老师讲了好几遍,我仍旧没能理解其含义,或者说,我觉得那首诗根本就不合逻辑。 但是,下课之后,老师要求必须能够默写古诗才能放学回家。按说从小我就对自己的记忆力比较有信心,更何况这区区二十八个字,哪怕是死记硬背也应该可以侥幸过关。可是就是这区区二十八个字,这次我却无论如何也背不下来。于是噩梦开始了。 或许是上了大学之后就非常讨厌死记硬背,而且有了很大程度上忘掉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的自由,因此刻意削弱了记忆能力。经常是在勉强记住出第一句七个字之后,后面的二十一个字就忘得一干二净,脑袋里只剩下了鲁迅的“挈妇将雏鬓有丝”、“城头变换大王旗”等几句奇怪的诗。 就这样,一次、两次,同学们陆续通过了测试回家。当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只能偶尔记住第一句七个字。我急了一脑袋的汗水,并在这个时候惊醒。 此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当年所谓差生的境遇。有些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许真的就是很难。这很难的背后,可能有种种不为我们所察觉的原因,比如不理解,不认可,或者更简单的,不应时。他们所需要的,可能只是更多一点时间,更令人信服的一些解释,或者,是他们更加有自己的想法而选择了拒绝接受。 世间的路本有无数条,所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我相信这是人生而应该获得的基本自由之一。当我们利用自己手里的强权规定了猫道才是正统时,难道要逼所有的狗都去跳墙么?

折腾了一下午,GCC

一直生活在 ubuntu 下。今天下午折腾 CentOS,总算领略了厉害之处。起因很简单,测试机环境要求 CentOS 4.5,而今天要用到了才偶然发现 CentOS 居然默认没有对 sshfs 的支持。于是任务出来了:给 CentOS 4.5 装 sshfs。 如果是在 ubuntu 或其他 debian 系的环境下,这个任务应该挺简单的,apt-cache search sshfs,看看结果然后 apt-get install 就完了。CentOS 下全然不是这样。 尝试使用 yum,官方源的软件陈旧不说,根本没有 sshfs。去 rpmfind,找到了几个差不多的 rpm,A 依赖 B,B 依赖 C,以此类推,让人抓狂。祭出 Google 大法,centos+sshfs,倒是有几篇指南,按图索骥下来居然是编译错误……为啥人家编译的咋都那么顺利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尝试使用旁门左道,将 rpmforge 加入到 yum 的源中,这次搜倒是能搜到 sshfs-fuse 之类的包了,安装也完成了,但是挂载的时候告诉没有找到 fuse 模块,怎会这样??lsmod | grep fuse,果然空空如也。modprobe fuse,果然不存在。 没招了。只能回顾之前种种做法,看看是不是哪里有了疏漏。无聊的尝试中,突然想起 CentOS 默认还是 gcc3 的环境,而这台测试机为了项目需要已经将默认的 gcc 改成了 gcc4。./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 的时候强制指定 CC=gcc3,居然就这么过了,昏厥。 至此,整整一下午时间搭了进去,仅仅为了安装一个 sshfs。真是欲哭无泪啊。也应了那条老经验,每当碰到以为很复杂很棘手的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基础方向上出了错误。

吟游诗人

最近终于通关了久违的无冬之夜2。10诗/7红龙/2战/1无冬,人物基本上算是练废了,无论近身肉搏还是远程施法,都是半吊子,职业组合甚至比不上玩无冬1时候的法贼组合,本以为自己生性潇洒不羁,初始阵营便选了混乱善良,结果一路下来,竟然因为阵营转为守序善良而无法再以诗人的职业升级。于是在这个寂寞的凌晨,不禁想起冯巩某个段子曾说,他这个人,在相声界二胡拉的最好,在戏曲界相声说的最棒云云。我用的这个吟游诗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年轻时心浮气躁,阅历也浅,总对自己抱有过高的幻想。常说文如其人,其实玩游戏上也可略见端倪。比如总喜欢外型俊美,身手敏捷,以一敌百型角色的那个年代,折射出来的就是那颗高傲的,争强好胜的心。 只是除了极少数天之骄子,大多数人大概都和我一样,会从某个时候开始,领悟到自己的渺小。随着眼界的开阔,那种即使倾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成为某一领域翘楚的挫败感,实在不是滋味。 当然,除了极少数 EQ 极为低下的个案,大多数人大概也都会和我一样,在饱尝这种挫败感之后,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也就都变成了吟游诗人,试图通过涉猎多个领域而提升自身价值,试图在各个方面寻找心理平衡而重建自信。比如我:或许编码里面我硬件懂的最多;硬件专家里面我项目管理的最好;项目经理这堆人里面,我的游戏背景颇丰;至于在游戏玩友里面,我则可以炫耀自己的编码实力。 前些天偶然看央视采访金庸,谈起自己,查老侠客说自己通过小说试图宣扬的一种人生观,是类似令狐冲那种,他自己称之为“无所谓”的人生。或高官厚禄,或浪迹江湖,或众星捧月,或难求知己,都以“无所谓”的心泰然处之。 我以为这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这样的人生境界看似消极,实则浑然天人合一,和谐的很,非圣人难以企及。比如个人从前很喜欢的一段话(大抵是出自高校 bbs 的签名档吧),就很有点这种境界的味道: 没上大学之前,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上了大学之后,觉得这个世界很黑暗; 现在,觉得这个世界就那样,你说它美好就美好,说它黑暗就黑暗。 于是,便也不必介怀吟游诗人的头衔。毕竟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欧美 RPG 之赞,大抵也在于即便这样的废柴诗人,也还是有通关的办法。 现实世界岂不更是如此。只是,这“无所谓”是个人修养应该追求的境界,而非逃避责任的借口。例如我最欣赏的张无忌,力战六大派救明教于光明顶,便远非对“无所谓”的浅薄理解所能

逼出来的进步

今天初识 feedburner,感觉提供的服务还不错,尤其是在博客的推广方面,让人不禁佩服这帮所谓 Web 2.0 一族的创意。虽然这苦水潭初衷只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本不在意其流量多少,但 feedburner 提供的某些服务,却可以另辟蹊径,绕过 GFW 这类人为的隔阂。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现在的苦水潭在显要位置新增了 rss 订阅和 email 订阅的链接。不同于 blogger 自己提供的 rss(页面底部的 atom 订阅或者是出现在浏览器地址栏里的订阅图标),这个是 feedburner 提供的“外包”地址。于是,在 feedburner 尚未被“和谐”的情况下,使用它提供的 rss 订阅服务,就可以及时获得苦水潭的全文更新。 更妙的是,feedburner 还提供了 email 订阅服务。初步猜测,即使哪天 feedburner 也被“和谐”了,GFW 终究还是难以控制 email 领域。 只是目前的 feedburner 没有明确支持中文,管理时也常见其将中文处理做问号的情况。经过自己新浪邮箱的简单测试,这两种订阅功能似乎并未受到编码问题的影响,幸好、幸好。

渐行渐远

侯耀文死了,我虽然觉得有点突然,却不再感到惊讶。因为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已习惯了接受这样的现实。比如赵丽蓉,比如马三立,比如马季,比如牛振华。当走进 KTV 却发现自己还是只喜欢张学友小虎队的歌,而最受欢迎的 top 10 却没几首认得时,我知道,那个曾经属于我的时代正渐行渐远。 当开始难以听懂“小朋友”们的谈话时,我所擅长话题也渐渐变成了令人昏昏欲睡的革命家史。尽管每天都要花些时间上网泡论坛,并偷偷的把某些“新”用语百度知道一下,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挽救那些我身上那日渐褪色的朝气。或许有一天倦了,也习惯了,就会停止这样虚荣的步伐,而沉迷于黑白的记忆。 幸好还有网络这样的好东西。即使渐行渐远,也可以用我所钟爱的词汇和笔触记下这样的历程并公诸世人。尽管后辈的年轻永远是那么惹人嫉妒,但是终究有一天,他们也会用他们的词句重写我今天的感言。

自行编译 pidgin 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gaim 改名为 pigdin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 pidgin 似乎还很活跃,正式的发布版本应到了 2.0.2,而源里停留的仍旧是 gaim 2.0.0.beta6,于是忍不住要尝试一下新版本了。 尽管有已经编译好的 deb 包,但我还是喜欢自己编译一下看看。编译 pidgin 需要很多依赖,比如 libgtk*-dev,libglib*-dev,libxml*-dev 等等,这个在 configure 的时候按提示一一补充即可顺利编译。但是,这样编译出来的 pidgin 却并不一定好用。 比如,因为没有装 libxss-dev,没有开启 xscreensaver 特性的话,pidgin 无法捕获键盘鼠标的输入而让自动离开变得形同虚设。没装 libnss-dev 而缺少对 ssl 的支持而无法登录 msn 等等。 这两点即使对于最普通的用户来说都十分重要 ,因此一定不要漏下。 其他特性还有 gstreamer,dbus 和 network-manager。我并不十分清楚这些特性都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你需要,还是得安装以下的包:(友情提示,network-manager 特性目前仍旧处于缺陷很多的 buggy 状态) for gstreamer libgstreamer0.10-dev for networkmanager network-manager-dev libnm-util-dev libnm-glib-dev for dbus libdbus-1-dev libdbus-glib-1-dev

“激流中国”,那一份无奈的沉重

“激流中国”是日本 NHK 电视台制作的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刘庆云的最新力作。大概一周前,因反响强烈而盘踞水母十大。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几乎就被我错过。幸而这世界上还有 bt、emule 可用,终于得以一睹而无憾。 “激流中国”到目前,共有两集。第一集讲的是关于贫富差距。通常,我会以为即使艰难困苦,仍旧应该给人们留有希望。看不到希望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尽管在中国飞速巨变的今天,我已经麻木于种种怪现象,知道中国社会存在种种不公,但是,当这些事实真正被 真实地 呈现于我眼前时,我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震撼不仅仅来自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奢靡与大多数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的未富起来人的困苦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更因为在“激流中国”中,倘若我就是那些挣扎在贫穷与痛苦中的人们,我看不到希望。是的,看不到任何希望。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社会。 于是,一旦沦为贫民,即使从未富有过,也再难获得做人的基本权利,繁衍、健康、亲情,所有的所有都会被生存的压力无情的剥夺。那是一种即使抱定必死的决心也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宛如那些呐喊着向八国联军阵地一次又一次冲击的中国军人的悲壮。 当乡村的小学里,孩子们朗诵起自己的理想的时候,我潸然泪下。那是仅留存于孩子们尚未涉世的头脑中,执着而虚幻的希望。这些镜花水月般的希望如风中之烛,看了让人心酸。 而随后的第二集,则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很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片尾,南风窗主编的一席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舞台很小,只能跳跳交际舞,想要跳华丽的芭蕾是不可能的”,“说话要看清楚时机,明天的话不能拿到今天来说,即使这个话本身没有错”。 呜呼!解决问题之道,决不是将之隐藏起来。任何健康的软件开发,任何健康的工程推进,乃至任何健康的社会发展,对于自身的缺陷和问题,原则上都是力求早发现,早解决。掩盖问题的症状,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将问题越埋越深,而白白增加未来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当问题变得无法回避而必须得到解决的时候,通常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二,问题根本已经无法解决,系统因此崩溃而不得不重建一个。 难道这样浅显的道理就是有人不明白么?难道真的要等到陈胜吴广来给这些困顿的贫民带来希望么!? 我曾经很反感这句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为这句话往往成为某些烂人推卸己责

推荐 Gladder

关于绕过 GFW 的办法,之前我一直都推荐 Tor。Gladder 很久以前试用过,并不理想,索性再也没有考虑。最近水木上有人重提 Gladder,于是又装上试了试,效果好了很多,于是向大家推荐。 Gladder 远没有 Tor 的原理复杂,所以使用起来也比 Tor 要简单。Firefox 的“工具”-“附加软件”-“获取附加软件”,在 firefox 官方的 extension 站点搜 gladder,安装即可。 Gladder 实际上就是在维护一个代理服务器列表,对于其所记录的 GFW“和谐”站点,自动使用代理连接。这样的工作原理使 Gladder 很容易被 GFW 反击——只要再“和谐”掉代理站点即可,估计这可能也是我初试 Gladder 时效果不佳的原因。 但是 GFW 毕竟无法“和谐”所有的代理,Gladder 可以靠频繁的升级(或者自己手动添加代理)来突破 GFW 的防御。也正因为原理简单,Gladder 可以响应很快——只要代理足够快。根据这几天的使用感受,Gladder 比 Tor 快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因为只针对“和谐”网站使用代理,访问其他站点完全不受影响,免去了使用 Tor 时,要经常切换的痛苦。 当然,Tor 也不应该就此退休。万一哪天 Gladder 在和 GFW 彼消此长的斗争中暂时失利,Tor 也可以用来救急。

随笔三篇

现在每天上班,会路过一个小学。小学的操场对着马路,隔着铁栅栏,就是人行便道。尽管每天早晨都会因为贪睡而不得不加快向公司行进的步伐,但是每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其实不止是我,甚至连推着车子买瓷器的大叔,也喜欢将车停下,驻足吸一支烟。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奔跑,无法不让人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尽管当还在栅栏那一侧的时候,我是如此艳羡另一边大人们的自由,但时至今日,我无法不再次艳羡另一侧的孩子,毕竟,那是我再也无法追回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炽烈的日光似乎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人感觉超脱。我不知道这是否源自感官在强烈刺激下的钝化,但走在这样的阳光里,当一切都在炽烈的白色中模糊的时候,我仿彿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人仿彿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争夺着控制权,从儿时的你的我的,到文明社会的劳动所得,无不是为了争夺更多可控资源。但是在这一刻,仿彿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仿彿这个世界是一场戏,而我只是个旁观者。印度来的佛说,无欲则刚。中国的老子更聪明一些,知道这世间毕竟有些东西无法割舍,便教导我们清心寡欲。 不记得是哪篇文章,抑或是哪个电视节目曾经说过,恐惧大概有六种,但是我只记得有限的一些,比如来自黑暗,来自不确定性等等。当在 msn 中终于按下回车键的那一刻,我却反而如释重负。确实,太多选择的时候,恐惧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一旦作出选择,就该是人类展现自身勇气与毅力的时候了。只是通常人们都很容易遗忘,即使错了,重新作出选择的机会仍旧很多,代价也未必那么可怕。

如果升级到 feisty 之后 compiz 不正常

话说这问题从我升级到 feisty 的第一天就存在。只是我足够懒,情愿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靠手解决问题,只到最近觉得有点不能忍了…… 于是开始着手分析问题所在。症状是进入桌面之后 compiz(也就是所谓的“桌面效果”)无法自动启动,此时打开“桌面效果”的话,会发现启动按钮已经是按下去的,但是打开“GL Desktop”后会发现 “Enable GL Desktop”并没有被选中。手动的解决办法就是每次登录之后都手动打开这个“Enable GL Desktop”,桌面正常了之后,会话中自动启动的程序才开始哗啦哗啦的从硬盘进入内存,造成每次开机都得多浪费一些时间。 既然问题出在登录之后,那么就应该和 init.d 没什么关系,而是用户自己数据出了问题。打开“会话”,并没发现什么异常。 于是,开始在 ~/ 下找所有“.”开头的文件。.gnomerc,比较诡异;.gnome-compiz-preference,也是待考察目标。最终,找到了一个最为有价值的文件:.xsession-errors。 原来,.gnomerc 中设置了要启动 .gnome-compiz-preference 下的一个名为 openbox 的文件,这个文件输出的错误信息被详细记录在了 .xsession-errors 文件中。 怀疑无论是 .gnomerc 还是 .gnome-compiz-preference 都是 edgy 没有内置支持 compiz 的遗留产物,而 feisty(抑或新版本的 compiz)很可能已经使用了新的启动方式,但是和旧的启动方式存在某种冲突。 于是删除(其实我是先把这些东西移动到 /tmp 去了) .gnomerc 和 .gnome-compiz-preference,重新启动,症状消失,启动一切顺利,再查看 .xsession-errors,果然清爽了不少(可以放心的清空 /tmp 了)。再整理一下会话,启动如飞,这才是 feisty 桌面应有的品质。

推荐个等宽英文字体

大多数情况下,bitstream 的英文等宽字体都可以获得很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大小为 9 或者更小的时候,这些英文等宽字体都会因为锯齿而变得难以阅读。 最近发现了这个字体“Terminus”,即使大小为 8 的时候也很耐看,实为喜欢 console 或者需要长时间编程看代码同仁的必备良品。 这字体是源里自带的,简单的 sudo apt-get install xfonts-terminus 就可以安装。

终于搞定 mplayer 的字幕

虽然 ubuntu 把默认的媒体播放程序设置成了 totem(我用的是 totem-xine),但是我始终对 vlc 存有好感,不为别的,就为那几乎不需要设置的字幕支持。 然而从 compiz 以后,事情有了点变化。vlc 在 compiz 下总是表现的不太正常,比如经常会出现黑屏、局部黑块什么的,而目前唯一的解法——设置输出模块为 X11——却存在先天不足:cpu 占用率过高,以至于我的 pm 1.4G 也难以承受。 于是,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一个替代品。totem 和 mplayer 当然是不二的选择。只是 totem 我折腾了好久,字幕还是乱码。而 mplayer 则还照顾我一些,就在几个小时前终于尝试成功了。原来在命令行启动的 mplayer, 并不会使用 gui 中配置好的那些参数 ,而需要手动指定,比如这样 mplayer xxx.avi -sub xxx.chs.srt -subcp gbk -font /usr/share/fonts/truetype/arphic/ukai.ttf -unicode 然而事情还可以更简单些,并不是每次想看片都必须输入如此罗嗦的参数。还记得 ~/.mplayer/config 么?对,答案就在这里。可以把一些默认参数,都写在这个文件里。比如我的文件看起来就是这样 subcp="gbk" font="/usr/share/fonts/truetype/arphic/ukai.ttf" #众人皆善 simsun,吾独喜此字体 subfont-text-scale="3" #这个是字幕字体的大小,默认 5 对我来说有点大 sub-fuzziness="1" #嘿嘿,加上这个就连指定字幕都可以省了 stop-xscreensaver="yes" #防止看片的时候屏保出来捣乱 就这样,再看片时,只需 mplayer xxx.avi 就可以了。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命令行起来的 mplayer 只有一个视频窗口,而没有控制台。我 man 了一下 mplayer,参数实在是太多了,再说这样对我也完全够用了,索性懒得寻找开启控制台的参数。不过前提是得记住一些快捷键,比如用来轮询字幕(当你有多语言字幕的时候会很有用)的快捷键 j。

改变 feisty 的菜单布局

在 windows 下面,管理开始菜单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毕竟在 windows 环境下,开始菜单对应的实际概念就是个文件夹,然后所有的管理都是和文件管理是一样的。 feisty 下却并非如此,她对于开始菜单分类管理,是存放在 /etc/xdg/menu/applications.menu 中的。这是个含义显而易见的 xml 文件,只需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花几分钟就可以定制出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单结构。就这样,升级到 feisty 之后的那一堆 Wine * 被整理到了单独的 Wine 子菜单下了(这是我要折腾系统菜单的原因),我很欣慰。 有关 xdg,可以用 apt-cache 搜索相关的包。目前已知有关菜单分类似乎专门有 freedesktop.org 为其定制标准。只是眼下不知为何这个网站我无法访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访问一下,应该能够获得更多相关知识。

想自行编译 scim-bridge 的朋友们

用 edgy 的时候曾经试图自行编译 scim-bridge,当时就是因为总是 check qt > 3.3 不过。记得那个时候靠猜测来来回回试了很多包都没搞定。 不过升级到 feisty 时候,安装了一下这个包:libqt3-mt-dev,居然就可以了。按说类似这样的包名在 edgy 那时候是肯定试过的。不过能够编译了,总归是好事。

给在 feisty 下用 scim 的朋友们提个醒

因为最近折腾输入法比较多,升级到 feisty 之后自然也会比较关注。事实是,scim / scim-bridge 在 feisty 下有了比较大的调整。 首先,scim-bridge 版本号从原来的 0.2 飙升至 0.4.10,而版本的大幅度提升本身就可能意味着变化的显著。新的 scim-bridge 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包,而是由 client 和 agent 组成,而原来的 scim-bridge 则变成了 transitional package。 这样,只有安装了一下各个组成部分,scim-bridge 才可以正常工作,而原来的 scim-bridge,甚至可以直接卸载掉。 scim-bridge-agent - IME server of scim-bridge communicate with SCIM scim-bridge-client-gtk - IME server of scim-bridge communicate with SCIM scim-bridge-client-qt - IME server of scim-bridge communicate with SCIM 更新的 scim-bridge 并不需要对原来的 xinput.d 下的配置文件做什么修改,从使用情况上看,输入法工作的稳定性比原来好了不少。就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又扫了一眼 www.scim-im.org,scim 和 scim-bridge 分别在几天前又有了新版本。或许 suzhe 在 google 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自由来完善 scim 了吧,这是好事情。

成功升级至 feisty

星期五,是 feisty 发布的第二天。虽然一再告诫自己“情况明朗了些再说”,“冲动是魔鬼”等等,但还是耐不住好奇心。唉,或许对于喜爱的东西,人类的免疫力都很低下。 周五下午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升级程序。根据 update manager 的报告,需要下载 1 个多 G 的东西,天,估计所有的包都有新版本了吧。索性把笔记本留在了公司。 周六终于还是耐不住性子,跑到了公司。东西是下完了,但是更新的时候一个交互式问题把整个安装进程卡在了那里,真是有点土。又花了半个多小时全部安装完成,重启之后,还是不可避免的折腾。 症状很像之前折腾 compiz/beryl 时候出现过的问题,窗口的标题栏消失。看了看 /etc/X11/xorg.conf,显卡的设置没有被动过,于是怀疑问题出在 compiz/beryl 那里。卸载、重新安装了几次之后,没有任何结果,终于还是开始怀疑显卡。试着将所有非默认的选项注释掉,重启,居然成功了。 看来是 radeon 驱动的某些选项跟 feisty 所带的某些部分有冲突。由于选项较多,feisty 更新的包更多,一时还难以确定到底是哪个选项和哪个包有兼容性问题。不过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就干脆和我一样,把 xorg.conf 里面只留下 AGPMode 和 AGPSize 两项,其它 option 都注释掉好了。(我的是 n620c 笔记本,显卡是 32m 的 radeon 7500,用的 radeon 开源驱动) 终于“驯服”了 feisty fawn,虽有周折,心中仍喜。

明明是讽刺片——观“汉江怪物”有感

最初知道汉江怪物,是偶尔路过影院,看见门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的片花,之后就一直以为是一味模仿好莱坞的大制作灾难片。正巧上个周末女友从同事那里拿来了汉江怪物的 DVD,才改变了最初的认识。 整个剧情都充满了幽默与荒诞。比如怪物竟然起源于常见的福尔马林倾倒;比如男一号被刻画的又蠢又懒;比如政府公务员的滑稽;比如老爹无奈的死去等等。或许,这是因为要想在一部商业影片中表达讽刺政治的观点,就不得不在手法上做些中和吧。比如很早的时候那部很著名的“飞越疯人院”,说实话,在我眼里就情节沉闷拖沓。都说寓意很好,但我却难抵困倦的侵袭。 作为中国观众,相信在看到影片中当怪物出现,政府的不作为,警察的冷漠,以及美国人的无中生有和野蛮时,大家都会会心的微笑吧。我觉得,这也是影片着力试图表现的东西,即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反映今天韩国,乃至众多发展中国家人民都在面临的社会现状。在这样的现状中,一切看似合理的要求,比如平等,比如真像,甚至生存的权利,都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保障。 虽然死了很多人,影片仍旧使用了皆大欢喜的结尾。怪物被干掉,男一号和幸存的流浪儿童仍旧生活在汉江边上的小房子里,漫天的大雪和暖色调的灯光给人温馨的感觉。只是男一号似乎改变了嗜睡的习惯,而是和自己的猎枪形影不离,并时刻警惕着江面上的风吹草动。或许,这也是影片所能作出的唯一建议——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自己最可靠。 影片的编剧,以及桥断安排,很象前不久国内大热的“疯狂的石头”;拍摄手法上,有些地方给人感觉象星爷的手笔;节奏稍慢,片长居然达到两个小时。尽管这部影片的电脑特技部分在国内被大肆吹捧,但制作水平距离好莱坞还是有明显差距。最后,有两个感想。一,是即使这样一部颇有内涵的片子,在商业化的社会里,也会被描绘成令人疲劳的震撼眼球巨制;二,是如果这部影片完全国产,片中的背景换作中国政府,恐怕永远通不过宣传部、文化部的审查。

compiz 环境里 scim 的候选框

诚然,目前的 linux 桌面,使用 fcitx 作为中文输入法所带来的麻烦最少。但是,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已经无法脱离如 compiz 的 3D 桌面环境,却因为需要时常输入日文而不得不使用 scim 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或许对你会很有用处。 这段时间以来,我被 scim 在 compiz 下会莫名其妙丢失候选字框的问题折磨的焦头烂额。每当这个问题发生的时候,我就不得不尝试“盲打”,并通过常用词汇来获得想要的字。实在不行的时候,修改一下 scim 的设置,让 scim 重新加载,也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每当我需要大量输入文字的时候总要时不时的中断工作去修改 scim 设置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 其实,在 scim 的全局设置中有这么一项:“将预编译字符串嵌入到客户窗口中”,默认是打开的,效果正如其提示所说,会将输入过程中产生的字符直接显示在需要输入的地方,而不是在独立的浮动窗口中。这个特性当然很酷,windows 下几乎所有的输入法也都支持这个特性,但在我眼里,这样的特性却并非必不可少,尤其是它会引起麻烦的时候。 很简单,只要关掉这个特性,候选字框消失的情况就会大有改观。是的,是改观而不是避免,浮动的候选窗口还是会有消失,甚至就在我准备敲下这些文字之前就发生了一次,但那也是我关闭这个选项三天以来碰上的唯一一次。这样的概率对饱经折磨的我来说简直就是零。 之前很长时间,也尝试过调整 scim 的选项来避免这个问题,我试过“粘住窗口”、“所有应用程序共享同一输入法”,但怎么就没想到过更改这个选项呢 -_-# 最后补一句,我用的发行版是 ubuntu 6.10。

两个世界

4月14号,北京的公交线路又将调整。很幸运的是,我每天上班所需搭乘的唯一线路也在调整之列。自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我便有意无意在寻找着相关的信息。按道理,这么关系民生的事情,随便在网上一搜就应该有结果,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不信,你用“北京、公交、调整”为关键字搜,十有八九都是那条被转载烂了的短新闻,甚至若干年前北京公交调整的新闻。而即使是这些新闻,也都居然没有给出任何指向具体调整方案的地址。 最后我终于想到了北京公交网,这个几乎从来就被遗弃在角落的官方网址。很费劲的,我终于找到了线路调整的详细信息。为了造福人民,我很大方的将其公布在 这里 。 没错,不用惊讶。这篇详细的方案没有考虑到今天市面上占绝对优势的基于文本的搜索引擎。所有的详细内容,都被包含在了一个 excel 文件和一个 ppt 文件当中,它们甚至不是开放的文档标准。而且,这篇重要的文字被冠以“公交集团公司实施第五批优化公交线网方案”,并犹抱琵琶地躲在首页中,让人不禁感叹,或许公交集团根本就不希望人们很轻易的能够找到这篇方案。 由此联想到最近刚刚出台的五一放假方案。我们的政府依旧固执的作出了 1 号到 7 号放假的“和谐”决定。让在此前必须连续工作 8 天的上班族叫苦不迭。 很多时候,如我一样的这些草根知识分子,会刻意回避一些东西,比如升官入仕,和那些已经升官入仕的人,而幻想着靠自己的努力赢得自由的天空。 这样的隔阂使得我们仿彿生活在两个世界。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做着对方无法理解的事情,并刻薄的抱怨对方的无能。我发现这样的世界并不止一个。上述仅属人民内部矛盾。同样隔阂的世界有着于许许多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存在,比如中日之间,美伊之间。

清明节的第二天

清明之夜,自己的 TF 卡很诡异的丢失了其中的内容。大抵是剩余空间不足的时候,AK+ 在往 FAT 分区中写数据会导致某些异常动作,从而导致分区表坏掉了。于是,我投入在 NDS 上的两个多月的成果就这样消失了。比如逆转裁判2的通关存档,比如恶魔城:废墟的通关 / Richter / 两姐妹 / 斧头兵存档,还有春节我老妈玩的脑白金存档。唉,谁叫自己疏于备份呢…… 今天一早,先是收到老妈发来的短信,说电脑出问题了,问能不能远程协助修复一下。我便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告诉她重新开机试试。果不其然,不多久电话直接打了过来,蓝屏之后,Disk boot failure,不是中了什么恶性病毒就是硬盘坏掉了。唉…… 唯独有点欣慰的是最近一直埋头于 c++,还算小有收获。话说我已经荒废很久了,难道有一点点收获上天就要给我点颜色看看么?于是准备记下这几天的遭遇,发现祸不单行,BlogSpot 又被网通禁掉了。唉……

透透气

越来越觉得我生活的这个环境,跟 matrix 有些相似。在阳光明媚的正常生活背后,有着一股不知名而强大的力量。无论今天的我觉得自己是如何的自由,都是这股力量的赏赐与安排。无论何时,一旦稍稍出格,那股强大的力量就会将那些出格的念头抹去,把出格的痕迹抹去,仿佛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和谐的事情一样。 最近很忙。距离是否去日本的决定期限越来越近。虽然一直寄希望于在北京找到新工作,但是称心的工作似乎更多要靠机缘巧合。在这样的奔忙里,GFW 不失时机的再次封杀 blogspot,而我自然也懒得开启缓慢的 tor 来访问原本就没什么流量的博客。于是,苦水潭人间蒸发。 突然由此想到了 ubuntu 的源。很多时候,我会沉醉于这些源所带来的便利。但是,依旧有很多时候,我会希望摆脱源里的版本,而选择自由安装,甚至编译一些东西。只是 ubuntu 从不会对源之外的软件设置障碍。而 GFW 则绝不允许我碰触任何它认为我不应该碰触的东西。这何尝不是一种强加而来的价值观。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就慰安妇问题一直闪烁其词,惹得诸多邻国不满。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希望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但是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底气是否也那么足呢?

3d 桌面环境和输入法

刚刚转向 ubuntu 那阵子,scim 跟各种应用程序的诸多兼容性问题着实让我头疼了一阵子。后来投靠了 fcitx,天下太平了一段日子。 直到最近,当开始需要输入日文的时候,发现 fcitx 不够用了。于是开始重新折腾 scim。毕竟,按苏哲的说法,scim “是一个完整的输入法平台”,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输入法。 简单应用的情况下,scim 表现不错。虽然不手动修改一下 /etc/X11/xinit/xinput.d/scim,自己安装的 thunderbird 就无法启动,基于 qt 的软件也会有些问题(实际上,修改了之后也还是有问题,比如 opera 经常会输入几个字之后就再也无法输入任何字符,哪怕是英文、空格、回车……) 而且,最最麻烦的一个问题是,输入法候选字经常丢失……简单搜了一下,似乎有人说是和 beryl 的兼容性问题,目前无解。而我用的是 compiz,看来也有一样的问题。 后来又去 scim 的主页翻了一圈,发现 1.4.5 早在 2006 年 10 月就发布了,而半年之后的今天,源里的版本仍旧停留在 1.4.4。再想起 wine 著名的输入法 bug,不由得感叹在自由世界里面,中文用户可能在今后很长时间仍旧不会受到重视。可是自己及自己的同胞们对自由世界的贡献如此微薄,又能责怪谁呢。 于是自己编译了一遍 1.4.5。虽然这是个 bug 修正版,但是没能解决我的问题。scim-bridge 版本倒是已经猛增到了 0.4.x,比源里 0.2.x 高了一大截,但毕竟不是稳定发布版本,而且尝试编译的时候报告无法满足 qt>3.3,而我装遍了 libqt 的包却仍不能成功,只得作罢。 于是乎,一边继续小心翼翼的使用着 compiz,毕竟已经习惯了 3d 桌面环境给我带来的种种便利而难以割舍,一边祈祷 scim 的候选框在下次 ctrl+space 的时候不要消失。

edgy和罗技摄像头

春节的时候回家给老妈装了宽带,把自己的摄像头也留给了她。于是为了实现老妈在网上看见我这幅尊容的愿望,昨天一冲动,买了个罗技快看影像版(QuickCam Image)。 windows下的安装就不说了。虽然罗技貌似很努力的提供了傻瓜化的安装盘,但是我不得不说,那个安装过程太烂了,违背了安装驱动的惯例。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单纯的驱动,和附加软件的单独安装文件而已。这样傻瓜化的安装包让我不知所措(期间我捕获到了无数次安装程序要修改注册表的请求,天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我便期待这款摄像头能够在我的edgy上的良好表现。但是很遗憾的是,edgy没有自动识别这款摄像头。而apt-cache search和google的结果让人有点莫名其妙,qc-usb-source,spca5xx-source,该用哪个好呢? 事实是,qc-usb-source的编译失败了,spca5xx-source成功了。而后续的资料显示,从dapper开始,这款摄像头就应该在ubuntu系列上即插即用,更不用说edgy。而原本已经认定这款QuickCam Image使用的应该是Sunplus 5xx系列心芯片的我,就赫然找到 一份列表 ,声称使用的芯片是zc030x,而使用的驱动还是spca5xx…… 不过总算还是能用了,虽然还不完美,比如最下面几行像素是花的,比如在vlc中正常但是在camorama中却色彩异常且调节无效。但终究聊胜于无。 本来心中打定主意今后不再购买罗技的摄像头,还是买大路货比较保险的时候,看见spca5xx感谢其驱动开发得到了罗技的帮助,总算有些许安慰。 至于spac5xx的编译、安装方法, 这里介绍的很清楚 ,就不再赘述了。

希望

昨天央视二套的对话节目,采访的是 nVidia 总裁黄仁勋先生。整个节目过程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主持人问到,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时候,黄先生回答道,要给你的团队以希望。 然而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早在电影《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同伴,年轻的红军政委就说过这句话,而那正值红军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德国纳粹的闪电战,红军的战略战术陷于混乱,无数年轻的士兵在混乱的指挥下白白送死,人们感到绝望。在这种时候,一个最伟大的指挥员最应该做的,就是给追随他的人以希望。 商场如战场。当创业面临重重困难,看似十面埋伏难逃生天的时候,一个最伟大的CEO,应该给他的团队以希望。 永远不要低估希望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保尔.柯察金的话绝不是平白无故的激励了一代人──因为那一代人真真切切的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在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努力。 希望来自于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奇迹背后,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比如“每个桌面都有PC电脑,每台PC都运行着我的软件”、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关键在于,一个领袖,必须能够让他的追随者们意识到,他们可以做伟大的事情,并正在做着伟大的事情。 只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能够执著于远大目标的领袖,以及愿意追随远大目标的信徒都越来越少。而物质文化的极度繁荣和精神文化的日益没落也让真正远大的目标越来越单薄。或许,迟早有一天,会出先一位贤者,喊出“为人类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口号,并激励着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童年记忆──午休

小学六年,我没有转过学。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两任班主任,Z 老师和 Y 老师。 Z 老师是我一二三年级时候的班主任,不苟言笑、严肃认真是她的标签。说来令人咋舌,在她做班主任的三年当中,我们没有过午休。按说,年幼的孩子们最是无法安静下来的,但是,Z 老师的方法却异常的成功。那个时候似乎是 11 点上午下课,13 点开始下午上课,中间有两个小时时间。在没有午休的那个年代,我们被要求在吃过饭后尽快返回教室,进行各种小型考试,比如汉字听写。考试对于学生显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杀伤力,任何其它欲求在考试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哪怕是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四年级的时候,Y 老师成为我们的新任班主任。记忆犹新,当我们吃过饭匆匆赶回学校,笔直的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准备给老师一个出色的第一印象时,Y 老师那诧异的表情。“你们为什么不出去玩呢?这时间是属于你们自己的啊!” 于是我们宛如一群获得上帝特别眷顾的子民般欢欣鼓舞,以至于四年级的整个上半个学期,我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的亢奋之中。 今日回想起此时,联想到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的一篇寓言,以及一段经典影片的台词。寓言是关于猴子的,说一群猴子被人捉来,训练他们上山采摘水果。猴子们辛勤劳动却经常遭受惩罚。后来终于有一天猴子醒悟,原本就可以逃之夭夭。台词则是著名的“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关“体制”的精彩评述:体制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反抗它,后来你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 回顾历史,国人的心路历程和我儿时的午休颇有几分相似。几十年理所当然的计划体制之后,终于有一天翻然省悟,原来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我和自由,可以强调更好的物质享受和更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或许这世间事本来也无所谓对和错。无论对错、善恶、美丑,不过是那时那地我们的心理感受而已。这大抵也是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根源。世上本无绝对的恶。体制、计划体制、各种体制也是如此。在摆脱了计划的学习体制,近乎疯狂的享受了几年的“自由”之后,我却越来越困惑于未来、规划、以及类似的东西。计划、规划,本来也只一字之差,仅此而已。 从前有人束缚我,但那毕竟是出于爱护的目的,尽管方法可能欠妥而导致遗憾,但我终究无法由这遗憾而产生憎恨。现在所有人都放纵我,令我迷茫,令我彷徨,在这困顿的心境中我找不到憎恨的对象,只好憎恨自己。相比之下,我无论如何更不愿憎恨自己。或许同我一样的很多人,会因懒于寻找自己的路而迷失于这

洗澡

距离上次去公共浴池洗澡,已经整整12年了。 1995年,家迁至龙东,从此,我告别了15年的在公共浴池洗澡的经历。曾几何时,那雾气缭绕、令人窒息的水池,是我童年不可或缺的一份快乐。 而今,与时俱进的吉化住宅取消了对居民的热水供应,于是那些没有安装任何形式热水器的家庭,比如我家,洗澡就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其实购买并安装一台热水器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父母生性节俭,平时不肯多花一分钱,而我回家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二十九,似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就像很多年前一样,和父亲去附近的公共浴池洗澡。只不过那时我坐在父亲大二八的后座上,而今是肩并着肩,并需要在路滑的地方搀扶一下父亲。 于是我见到了久违了的雾气缭绕、令人窒息的水池,闻到了只有在公共浴池才有的那种熟悉的味道。尽管今天的水比印象中干净了很多,但我却再也没有孩童时迫不及待的兴奋,和浸身其中的勇气了。 尽管12年没有重复这个过程,但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周围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大家不紧不慢的享受着沐浴的舒适和快乐。或许只有老人和孩子才有资格享受这种悠闲吧。从我进京求学之后,洗澡便已快餐化了。很多从南方来的同学,洗澡慢则半个小时,快则只有几分钟。在喷头紧缺的北航,悠闲地站在那里更会招来无数鄙视的目光。如今尽管毕了业,也有了工作,但是洗澡也仅仅是在四五个平方米的卫生间里,谈不上舒适,更要为了节约水费和燃气费而速战速决,远不如公共浴池般“云蒸霞蔚”、汗流浃背来得舒爽。 而今回想,从前流传下来的洗浴方式可能真的很健康。热水泡澡,舒筋活血,和中医“砭针灸药”四法中的“灸”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互相搓澡,按摩经络,和“砭”法又不谋而合。我时常会想,自己童年直至初中时体魄一直强健,而仿佛就是从95年搬家,洗澡开始快餐化之后,便逐渐发福,并每况愈下了。 只是公共浴池,卫生条件实在难以控制。孩童无虑无忧,长大后却绝然无法对此视而不见。或许回头重拾今日倭人的做法,单人大木桶,才是正道。

ubuntu下使用adsl拨号的一点补充

在北京的时候,无论是公司还是住处,我的笔记本都是子网的一部分,要么 dhcp,要么指定 ip、dns,用 laptop-netconf 全能搞定。 如今在家里虽然也是 adsl 拨号上网,但是毕竟大部分时间只有家里一台老机器需要接入,没必要为此弄个路由,于是碰到了今天这个问题:linux 下的 PPPoE。 PPPoE 全称是 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从 Windows XP 开始被系统内置支持,反而是 linux 下面用起来还方便些,pppoeconf 应该是 ubuntu 默认就安装了的,不需要面对因为没有 pppoe 软件无法拨通宽带,因为没有宽带无法下载这么个 pppoe 软件的的尴尬局面(家里老机的 Windows 2000 就是如此)。 至于具体如何配置,用 ubuntu+adsl/pppoe 都有大把的结果,这里不再赘述。而只是提一点注意事项:那就是用来拨号的那块网卡(一般情况下都是 eth0)不应该被分配 ip。 比如,我给 laptop-netconf 的设置是,即使找不到任何网络,也给 eth0 一套默认的静态 ip 方案。正因为如此,拨号成功之后,所有的网络连接仍旧试图使用eth0配置的那个并不存在网关,而导致连接失败。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sudo pon dsl-provider 之前,先 sudo ifdown eth0,然后 sudo ifup eth0 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去掉绑定在 eth0 上的 ip、网关、dns 等等设置。

二月的第一个周末

有如预知。比如喝凉水都塞牙缝的时候,人就该倒霉了。就在31号郁闷的写下那篇随笔之后,第二天,公司宣布将要解散。 虽然隐隐有所预感,但是真的来了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尽管早就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份工作,但是毕竟自己身在其中。不禁想起在电视上阿扁的镜头:“阿扁错了吗?阿扁错了吗?”──是我不够努力吗?是我不够尽责吗?是我不够敬业吗?──才发觉以阿扁这号政治流氓做比,真是丢人。 于是这个周末变得格外充实──周初大舅就抱怨无法给澳大利亚的朋友发邮件,已经承诺了要解决;女友已经想往了很久人定湖公园,这周应该履约;翻出尘封已久的简历,着手修改;给老妈打电话,通报消息;考虑自己的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然后决定是否要跟同学们打招呼帮忙留意身边的空缺…… 工作未满一年便有这样的经历,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一月的最后一天

多数人可能都会在岁末感慨良多。而我,虽然总是自诩对微观事物是敏感的,但在宏观上,却后知后觉。 今天是 2007 年一月的最后一天。大风降温,虽然只是农历十三,月亮却出奇的圆且明亮。这两天来似乎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和 peach 的共进晚餐,听他难以掩饰雄心壮志地讲述 GameLoft 内部那如何活跃的公司文化;比如被人轮番问到未来规划;比如耳边越来越多的“作为一个男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和眼泪;比如回想自己近三个月来一直做着很不感兴趣的事情,想尝试新东西却发现岁月催人老而带来的强烈的挫败感;比如重新拾起了本来也没什么用户的开源项目;比如本科的同学生了个可爱的女儿;比如老板把 MSN 昵称改成了三十而立…… 于是,在千头万绪中消沉,并觉得十分疲惫。突然间有点领悟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却不得不感叹,做一个单纯的人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那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观《The Devil Wears Prada》有感

The Devil Wears Prada,中文有译成“时尚女魔头”的,也有译成“穿 Prada 的恶魔”的,是题材难得一见的那种电影。 片中的女主角年轻,勤奋,相信每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准备在这个社会上施展报复的学子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她,而是片中的大反派──“恶魔” Miranda。 Miranda 精明、冷静、高傲,用英文来形容是“very aggressive”,按中文的习惯,则称其为“女强人”。这类人往往在某方面有过人的本领,并且为达成功绝不吝惜代价。这样的人或许商界很多,但是我只想到了两个人:林彪和我的导师。 我对林彪没什么研究。想到此人完全是凭对其以往的印象。比如影片“大决战”中所表现的他的冷静,以及对待部下的强硬甚至于冷血。 但是说到我的导师,就像极了 Miranda。无论是看人时那下滑一半的眼镜,还是每次谈话结束的“That's all”,使得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影片都令我处于深度的反省状态之中。毕竟当局者迷,很难想像,自己竟然几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远没有影片描述的那么夸张)完成了两年多的学业。 但是,直到看过这部影片,我才真正明白了类似 Miranda 这类人的生存法则。他们刻薄,是因为他们对待自己也同样的刻薄。他们强硬,是因为他们对待自己也同样的强硬。这类人,绝不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会固执的认为,我能做到的,所有人也都应该做到。这些人是生命中的强者,他们大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们在对待后来人的时候却更像是在报复社会,他们一定认为只有让后来人更加艰难才足以促成人类的进步。而且高高在上的生活让他们再也看不见草根的疾苦,于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们眼中变得如此合理。 之前看过一篇评论,说影片所反应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的价值取向。我很赞同。不能否认,人生大事不过“饮食、男女”,但却不能奢望,人人都如先贤般乐天知命,厚德载物。其实,真正乐天知命的人,又如何会去抱怨命运如此多舛,上天如此不公呢。那不过是一类人的生活方式而已,于我又何干呢。

注意DVD-R DL的兼容性

为了无冬之夜2的先睹为快,我终于决定要把这个5个多G的镜像刻到盘上,以便给硬盘留出足够的空间安装。 超过4.3G,就必须使用D9的刻录盘。于是,4张崭新的Ritek 4x DVD-R DL入手了,每张15元人民币。 但是,曾数次令我赞叹不已的先锋108BXL此时却无法识别DVD-R DL。 奇怪。明明记得,前阵子死党peach帮忙刻录的C&C十周年纪念版,虽然他用的是华硕的刻录机,但是就是108BXL换了个标而已。 于是上网查询。 先锋官方的说明 : ››For DVR-A03/DVR-A04/DVR-104/DVR-A05/DVR-105/DVR-SK12D/ DVR-A06/DVR-106D/DVR-S606/DVR-A06/DVR-106D/DVR-S606/ DVR-A07XLA/DVR-A07XLB/DVR-107AXL/DVR-107BXL/DVR-S706/ DVR-107D/DVR-107CHE/DVR-A08XLA/DVR-A08XLB/DVR-A08XLC/ DVR-108AXL/DVR-108BXL/DVR-108EXL/DVR-108/DVR-S806 Above writers are unable to write/re-write/record/re-record on the 4X-speed DVD-R DL media 原来相对于DVD+R DL,DVD-R DL是比较新的技术规范(大概是2004年底才成形),因此市面上大量的刻录机、光驱都无法识别DVD-R DL。即使就是我的2004年12月购买的108BXL,也还是无法识别DVD-R DL。而后来的109系列,也只有在刷新的最新的firmware之后才行。而之前我所使用的,一直都是DVD+R DL的盘片。 同一事物存在多种标准可以促进竞争,但会造成更多的混乱。比如DVD+/-R,以及未来的蓝光。而此刻,我也多少意识到当年秦王一统六合,“车同轨、书同文”的伟大之处了。

童年记忆──代价

很多时候,为了避免那些并不知晓的后果,人们会付出更大代价。这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后果充满了恐惧,而甘愿承受更大的、已知的代价。这样的桥段惯用于爱情悲剧当中,赚尽唏嘘。但我却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那是小学大概二三年级,我的家还在郊区,于是为了上学方便,我就寄宿在了外公家里。而这段故事,就发生在那段时候。 小时候我的身体条件很好,获得体育老师的垂青,而推荐我加入了区速滑队。因为在区速滑队的队员来自各个学校,我在那里的时间并不长,加上年纪很小,人又内向,因此并不知晓大多队员的名字。W同学便是我在速滑队一起训练的,来自同一个小学队友,我虽然记得他的面孔,但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便索性仍旧用W同学来称呼了。 那是一个冬季的中午,我照例回外公家吃午饭。路上,碰到了这位W同学走在我前面。那时的我天真的以为,在速滑队一起跑圈的同学,他应该会记得我,便从后面悄悄跟上去,推了他一把,然后快步向前跑去。 W同学愣了一下,然后立即向我追来。大家都是速滑队的,以跑会友,大概是我的初衷。两人你追我赶,跑了一大段路。快到外公家的时候,我慢了下来,想好好解释几句。 不料W同学似乎充满了敌意,以为我体力不支,立刻冲上来报一“推”之仇。我惊愕。没想到W同学下手竟如此狠重。一场不打不相识的英雄会很快演变成了街头小流氓的斗殴。我很后悔事情演变成这个样子,一边应付着W同学的进攻,一边大声解释。只是W同学似乎只记住了之前我那一推,而对此刻我的解释无动于衷。 那时的我戴着东北人民喜爱的厚棉手套,绿色的布面,除了拇指之外其余四指都并在一起,两只手套还用布绳连在一起,挂在颈上,以防丢失。在与W同学的缠斗中,那根布绳缠住了W同学的胳膊。 我急于结束这场无谓的打斗,试图将布绳绕下。此刻,W同学说话了。 “告诉你,我胳膊有伤,你这样缠我胳膊,我找你妈赔医药费去!”显然,W同学认定是我的所作所为是要把他缠的更紧。然后,他一手拽住了布绳,保持缠绕的状态,一手拉我,“走,找你家长去!” 我呆住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一场就算是同学间的误会会扯到家长,更不会想到会牵扯到钱的问题。对于一个出生于只有八平方米平房的我来说,钱的震慑起到了关键作用。 于是,我做出了我认为是一生中最丢人的事情。 “好兄弟,有话好好说……”我几乎已经哭了出来,哀求他能不能使用其它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家经济条件不好……”等等诸如此类,都被我说了出来。 “不行,就找你家

寻找ubuntu的菜单项

用惯了图形界面的人,一般都会用ubuntu自带的菜单编辑器来进行菜单项的编辑工作。进阶一些的用户,知道了菜单项都是对应.desktop文件,可能会更习惯通过编辑这些文本文件定制自己的菜单。事实上,不用图形界面,效率可能更高,对于系统的掌控感也更强。 但是今天要讨论的不是GUI与console之间的优劣。而是记录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免忘掉。 ubuntu是完全的多用户系统,因此,菜单项也并非仅存放于/usr/share/applications。位于这个路径的菜单项,会出现在所有用户的系统菜单里。 那么用户自己的菜单项呢?在ubuntu下,这个位置是~/.local/share/applications。不过遗憾的是,不同的发行版存放的位置 可能 是不一样的。比如Google Earth,安装的时候会在许多位置留下googleearth.desktop,其中一个位置是~/.gnome/apps。 其实,对于这些细微的差别,不应该构成对linux用户的困扰。想知道这些.desktop身藏何处,用简单的命令就可以使其现行,比如在~/下执行find . -name *.desktop。

ubuntu edgy下寻回eth0

从dapper开始,ubuntu就在我的n600c上跑的挺好,自打更新到了edgy,原来屏幕亮度无法调节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期间摆弄过一阵ati的驱程,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唯独cpu不能动态调节频率,不过问题不大。 近日又淘到一台n620c,因为懒得重做系统,琢磨着把原来n600c的硬盘直接插上去,或许能用。之前只在很久以前干过让windows在不同的机器上启动的事,印象中毛病多多。不知道linux会怎么样。 从n600c到n620c,cpu从p3m 1.2升级成了pm 1.4,显卡还好,从mobility radeon m6 ly升级为mobility radeon 7500,但是屏幕分辨率从诡异的1400*1050恢复为了标准的1024*768,其他如网卡、modem、声卡,也都随主板换掉了。说实话,这样的迁移,还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不过linux总能给人惊喜。硬盘换过来之后居然一次启动成功,顺利进入x!重新改了改xorg.conf,心中暗喜大功告成,迁移竟然如此简单。 未来的几天,发现新的n620c网络好像总是不很正常。原来是用laptop-netconf做的自动识别网络环境,但是好像失效了。检查发现,n620c的网卡被识别成eth1,而eth0不见了…… 于是开始漫长的折腾:配置opts,将设备定为eth1,结果还是不太正常,改用whereami,发现几乎所有的脚本都是将eth0作为本机网卡处理的,eth1更多情况下被认为是无线网卡。 看来找回eth0才是正道。eth*设备位于/sys下,这里的东西最好不要自己动,幸好一般情况下也动不了。 这里,grep显出了威力。在/etc下,grep eth0 *,结果发现iftab文件有这么一行: eth0 mac xx:xx:xx:xx:xx:xx:xx arp 1 ft,原来是ubuntu将eth0和网卡的mac地址绑定了!修改/etc/iftab,将该行注释,重启系统,eth0回归,一切正常。

所谓“迷信”

现代世界是西方科学文明所主导的世界。仿佛当不再有宗教的火刑时,所有的认知就都被统一到“科学”的范畴,而其他一概沦为“迷信”。 2006年是值得记住的。这一年,有教授撰文号召大家摒弃中医,有电视台作关于“伪科学”的节目而导致正反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关于哪些具体的命题是不是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提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在今天文明开化的“科学”时代,人们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却真的值得检讨。 有句格言(原谅我实在无法记住出处),妨碍我们获得真知的,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那些我们百分之百确信的东西。 如此而已。无论今天我们人类的文明多么发达,我们仍旧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回答所有的问题。“五十步笑百步”,相比于黑暗时代的地球人,我们只是知道的比他们多一些,而没有质的区别。因此,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现象没能解释,还有一个问题没能回答,人类就应该保持 谦逊 的态度,承认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 老子倡导“人法地”,是要人类拥有博大的胸襟,效法大地一样“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养万物,生万物而不占有,养万物而不主宰。面对我们未知的理论,甚至无法理解的理论,都应该更加宽容。 永远不要过于自信于已有的所知。如南怀谨先生所言,这种自信才是真的迷信,迷于自信,更多的情况下,是迷于无知。 倘若今天的我们不够聪明,以至于怀疑先民曾经留下的传统文化,那么,也清宽容一些,让更加聪明的后世能够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说到这里,其实宽容不也是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么!